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玻璃幕墙在夕阳下反射着流金般的光芒,如同一座矗立在塞纳河畔的巨型水晶。今夜,这里将迎来一位来自东方的年轻艺术家——林晚星的个人首展《引力场》。媒体预展刚刚结束,好评在社交网络上悄然发酵,而真正的**——对特邀嘉宾和重要藏家开放的开幕夜,即将拉开帷幕。
后台休息室,林晚星穿着一身定制的银色渐变长裙,裙摆如水银泻地,与她画作中的某些元素遥相呼应。她看着镜中的自己,面色平静,唯有眼底深处跳跃着一丝难以平息的火焰。那不是兴奋,而是高度专注下的应激状态。陆衍刚刚进行完最后一次安全确认,对她微微点头,随即无声地退入阴影之中。
江辰站在她身后,透过镜子看着她。他穿着剪裁完美的深色西装,气质冷峻,与这艺术世界的浮华格格不入。他没有说话,只是将一枚造型极简、却内含“星桥”网络最高权限通讯芯片的胸针,别在她的衣领内侧。动作精准,指尖稳定,没有一丝颤抖。
“所有系统运行正常。”他的声音低沉,如同系统自检报告,“‘星桥’信道畅通,延迟低于3毫秒。‘星盾’处于主动防御模式。实时互动程序已加载,随时可以启动。”
林晚星深吸一口气,转过身,对上他的目光。“如果我搞砸了……”
“你不会。”江辰打断她,语气没有任何波澜,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数据模型显示,你的临场应变能力在压力环境下呈正向增长。而且,”他顿了顿,补充道,“有我在。”
这句简单的话,比任何复杂的分析都更有力量。她点了点头,最后整理了一下裙摆,走向那扇通往展厅、也通往未知的大门。
展厅内,灯火辉煌,衣香鬓影。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名流、评论家、藏家端着香槟,低声交谈。当林晚星出现在展厅入口时,所有的目光瞬间聚焦。她不再是沙龙里那个格格不入的闯入者,而是今夜当之无愧的主角。
《引力场》系列七幅作品,错落有致地悬挂在精心设计的展墙上。从《No.1》到《No.6》,描绘着无形引力的拉扯、扭曲与对抗,色彩与形式充满了动态的张力。而位于展厅尽头的《No.7:奇点》,则像一块拥有魔力的磁石,吸引着所有观者不由自主地靠近,在那片极致的压缩与混乱面前,感受到一种近乎窒息的震撼。
玛格丽特女士迎了上来,拥抱了她,在她耳边低语:“亲爱的,它们比我想象的还要惊人。你是对的,坚持你自己。”
那位在沙龙中表现出兴趣的老收藏家也走了过来,没有寒暄,直接指着《奇点》问道:“这幅画,是非卖品,对吗?”
林晚星微笑颔首:“它是这个系列的句点,也是开端。”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赞誉如同温暖的潮水,包裹着她。然而,林晚星的心弦却始终紧绷着。她知道,真正的考验,尚未到来。
晚上九点整,艺术馆总监发表了简短的致辞,随后,将舞台交给了林晚星。按照计划,她将进行那场备受争议的实时互动。
展厅的灯光暗了下来,只留下几束追光打在她身上,以及她身后那面巨大的、原本用于投影展讯的屏幕。屏幕一分为四,分别显示出四个不同的实时画面:
左上角,是东京一位“星火”艺术家正在用光电传感器捕捉城市夜空的频率波动;
右上角,是柏林一位数字艺术家在虚拟空间中构建的、不断坍塌又重建的几何城市;
左下角,是里约热内卢一位行为艺术家在贫民窟墙壁上进行的、充满生命律动的涂鸦创作;
右下角,则是一片寂静的北极冰原,由一位极地科研人员佩戴的摄像头传来的、近乎永恒的白色。
“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林晚星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寂静的展厅,“它存在于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存在于城市的光怪陆离,也存在于自然的永恒寂静。今夜,在这里,我想邀请远方的朋友们,与我们共同完成一幅作品。”
她走到控制台前——一个经过特殊设计、融合了传统调色盘与现代交互界面的装置。她启动了“混沌引擎”的实时演算模式,将四个画面传来的数据流——光频、几何参数、色彩变化、环境声音——作为变量输入。
巨大的主屏幕上,原本分割的画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初始的混沌。随即,代表着东京夜空的光点、柏林虚拟城市的线条、里约涂鸦的色彩、北极冰原的静谧质感,开始如同被无形之手搅动,在算法的驱动下,碰撞、融合、演化……
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看着那片由全球不同角落的能量共同孕育的视觉奇观在屏幕上奔腾、生长。它时而狂暴如星际风暴,时而温柔如细胞分裂,充满了不可预测的生命力。
林晚星站在屏幕前,仿佛一个引导能量流动的巫师,她的手指在控制台上轻微移动,不是控制,而是微调着参数,试图在那片混沌中,找到一种短暂的、和谐的“共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