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辰的突然出现与迅速化解危机,像一剂强效的镇静剂,暂时驱散了林晚星心头的恐慌。但恐惧退潮后,留下的是一片更加复杂难言的泥泞。她看着江辰冷静地检查门窗,用加密通讯设备低声与陆衍交代后续安排,一种前所未有的、混合着依赖、羞愧和某种隐秘悸动的情绪,在她心底疯狂滋长。
他像一个从天而降的守护神,用她完全无法理解的方式和力量,为她构筑起一道无形的屏障。而这庇护,并非没有代价。它沉甸甸地压在她的心上,让她无法再像之前那样,心安理得地将这里仅仅视为一个“支持创作的空间”。
“这里的基础安防我会立刻升级。”江辰结束通话,转过身,语气恢复了平日的冷静,仿佛刚才门外那场无声的较量只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个小插曲,“包括周界感应、生物识别门禁和实时监控反馈。在找到更合适的去处之前,你尽量不要单独外出。日常所需,陆衍会负责。”
他的安排周密、高效,不带任何私人情感,完全是从风险控制角度出发的最优解。但正是这种绝对的理性,让林晚星感到一种无形的距离感。她不再是那个与他平等争论艺术与技术的合作者,更像是一个需要被严密保护的、脆弱的“资产”。
“谢谢你,江辰。”她低声说,声音还有些不稳,“又给你添麻烦了。”
江辰看向她,目光在她依旧有些苍白的脸上停留了一瞬。“不存在麻烦。”他回答得很简洁,“这是必要的风险管控。”
他走到工作区,目光扫过画架上那几幅完成和未完成的《破晓》系列。那些激烈、混乱、充满挣扎痕迹的画作,与这间被改造得日益“智能化”、“安全化”的空间,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反差。
“创作还顺利吗?”他问,语气里听不出是客套还是真正的关心。
林晚星顺着他的目光看向自己的画,嘴角泛起一丝苦涩。“遇到点瓶颈。”她老实承认,“感觉……像是在重复自己。外面的那些事,还是影响到这里了。”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
江辰沉默了片刻,似乎在理解这种“感性”的困境。他走到那幅《破晓04》前,看着那片沉郁的暗红和边缘执拗的亮色。
“根据压力与创造力关系的相关研究,适度的外部刺激可以激发潜能,但过载的威胁性压力会导致认知窄化,表现为重复性和回避性行为。”他用他习惯的方式分析着,然后话锋微微一转,“你的画,能量密度很高,但指向性似乎被情绪本身束缚了。”
他的话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林晚星自己都尚未完全清晰的症结。她怔怔地看着他。
“或许,”江辰抬起眼,看向她,眼神沉静,“你可以尝试引入一个……新的变量。”
“新的变量?”林晚星不解。
江辰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走到那台连接着数位屏的工作电脑前,快速操作了几下,调出了一个界面简洁却充满科技感的程序。屏幕上显示的是复杂的、动态流动的数据流和几何模型。
“这是实验室一个未公开的项目,‘混沌视觉化引擎’。”他解释道,“它不是用来生成预设图像的,而是通过输入初始参数和规则,模拟复杂系统的自发生长与演变。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
他创建了一个新的项目,在参数设置界面,输入了几个极其基础的数值——一个代表初始能量的标量,一个代表扰动频率的系数,还有一个代表边界条件的模糊度。
“比如,这样。”他点击运行。
屏幕上,最初只是一个微小的、闪烁的光点。随即,光点开始按照某种内在的逻辑(或者说,无序中的有序)分裂、延伸、扭曲,生成出极其复杂、不断变化、仿佛拥有自身生命的抽象形态。它们时而如同蓬勃生长的奇异植物,时而如同星云爆发的瞬间,时而又坍缩成一片深邃的黑暗,下一秒又从中迸发出全新的结构。整个过程充满了惊人的美感和一种近乎神性的、不受控的创造力。
林晚星被屏幕上的景象深深吸引住了。这不同于任何她已知的计算机艺术,它没有预设的审美,没有讨好的构图,只有纯粹的、基于规则却又超越规则的“生长”。这种“生长”,与她此刻内心那种渴望突破又找不到方向的混沌状态,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共鸣。
“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思维的镜子,或者一个强制的‘意外’发生器。”江辰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平静无波,“输入你此刻最核心的感受参数,让算法替你完成一部分‘挣扎’,或许能帮你看到情绪迷宫之外的其他路径。”
他将操作权限移交给了林晚星。
“试试看。”
林晚星犹豫着,在数位屏前坐下。她看着那些冰冷的参数输入框,尝试着将内心那种被困住的、挣扎的、寻求出口的感觉,翻译成她能理解的数值。她将“能量”设得很高,将“扰动”调到最大,将“边界”定义为模糊而富有弹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