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参观像在林晚星心中点燃了一簇火苗。她不再仅仅将顾言之的邀约和江辰提出的新合作视为二选一的单选题,而是开始思考一种全新的可能性——能否将国际化的艺术平台与前沿的科技探索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这个想法让她兴奋不已。她重新扎进画室,但这次面对的不仅仅是画布和颜料,还有江辰开放给她的部分实验室数据接口。她尝试将那些捕捉到的、代表不同情绪波动的数据流,用抽象的笔触和色彩翻译到画布上,创作了一系列名为《情绪地貌》的小幅实验作品。
过程并不顺利。理性数据与感性表达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鸿沟,如何让冰冷的数据拥有艺术的温度和人性的共鸣,是她面临的最大挑战。她时常对着画布发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地上散落着无数废弃的草图。
江辰没有打扰她,却总能在她最困惑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出现。有时是深夜一条简短的信息,附上一篇关于“神经美学”的论文摘要;有时是清晨出现在画室门口的、她喜欢的榛果拿铁和可颂;有时甚至只是默默坐在画室角落,处理他自己的工作,用存在本身告诉她——他不是旁观者,而是同行者。
这种无声的支持比任何鼓励都更有力量。
转机出现在一个周五的下午。林晚星正对着一组代表“焦虑”的数据发愁,无论她用什么颜色和笔触,都觉得要么过于直白,要么完全无法传达那种紧绷的、盘旋上升的窒息感。
江辰来到画室,看到地上揉成一团的画稿和眉头紧锁的她,没有多问,只是走到她身边,看着那组数据曲线。
“峰值频率很高,但持续时间短,伴随细微的断续。”他指着屏幕上的波形说,“像不像……被反复拉紧又骤然松开的弦?”
他随手拿起一支炭笔,在旁边废弃的画纸背面快速勾勒出几道紧绷的、仿佛随时会断裂的线条,线条周围是细密颤抖的排线。
这个比喻和简笔画像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林晚星脑中的迷雾!
她猛地抓住他的手腕,眼睛亮得惊人:“我明白了!不是要去画‘焦虑’本身,而是去画它施加的‘压力’和‘震颤’!”
她立刻重新铺开画纸,不再拘泥于数据的直接转译,而是抓住那种“紧绷欲裂”和“高频微颤”的感觉,运用大量尖锐的三角形状、短促断裂的笔触和相互冲突的冷色调,构建出一个充满压迫感和不稳定性的视觉空间。
当这幅小稿完成时,连江辰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画面上并没有出现任何具象的、代表焦虑的符号,但任何一个看到这幅画的人,都能瞬间感受到那种无处不在的、令人坐立难安的情绪张力。
“就是这样!”林晚星看着画,激动得脸颊泛红,“你看到了吗?江辰!它活了!”
江辰看着她因创作成功而容光焕发的脸庞,目光深邃,点了点头:“嗯,它活了。”
那一刻,他们之间仿佛不再仅仅是追求者与被追求者,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创者”。思维的碰撞与灵感的交融,产生了一种远比单纯的情爱更深刻、更牢固的联结。
《情绪地貌》系列实验作品逐渐成型,林晚星将它们拍照发在了“星语绘卷”上,并未多做解释,只标注了创作日期。她想知道,剥离了所有背景信息,纯粹依靠视觉本身,这些作品能否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反响出乎意料地热烈。
“不知道为什么,看着这幅画我感觉心跳加速”
“这些线条让我想起了 deadline 前夜的自己!”
“作者是不是懂读心术?这完全就是我上周开会时的心情!”
评论区的反馈让林晚星信心大增。她将一些代表性的评论截图发给江辰,附上了一个小小的笑脸。
江辰的回复很快,是一张实验室后台的数据分析图,显示观看《情绪地貌》系列作品时,匿名用户的平均心率变异率和皮电反应确实出现了与作品意图相符的显着波动。
「客观数据证实,你的‘翻译’非常成功。」他附言。
科学与艺术,在她笔下,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双向验证。
这股成功的喜悦让她下定了决心。她主动约顾言之见面,地点选在了学校附近一家安静的咖啡馆。
**第四部分**
顾言之依旧风度翩翩,听完林晚星关于《情绪地貌》系列的创作阐述和与实验室合作的初步成果,他眼中闪过一丝真正的惊讶和赞赏。
“林小姐,你比我想象的走得更远,也更快。”他轻轻搅动着咖啡,“将生物数据可视化并赋予艺术感染力,这确实是极具前瞻性的探索。”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诚恳:“但是,这样的作品,放在传统的画廊体系和‘未来叙事’这样的展览框架里,可能会因为其强烈的实验性而面临解读和接受的挑战。它的价值,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被主流艺术市场完全认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