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之夜后,林晚星和江辰之间的关系,仿佛极地冰层下涌动的地热,表面平静,内里却蕴含着稳定而炽热的能量。那种由江辰主导的、基于“公理”的亲密,变得愈发自然流畅。他不再需要刻意“引导”或“测试”,照顾她、介入她的生活,成了他系统运行中如呼吸般自然的底层进程。
林晚星也彻底放松下来,安然享受这种被精密计算过的、却无比真挚的呵护。她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喷涌期。冰岛荒芜与壮丽并存的景观,与她内心关于数据、生命和情感的思考激烈碰撞,产生出一系列风格愈发大胆、内涵愈发深沉的作品。她开始尝试将实时采集的极光数据、地壳运动频率,甚至当地维京传说中蕴含的原始能量,通过算法转译后,与她手绘的强烈笔触结合,创造出一种介于抽象与具象、科技与神话之间的独特视觉语言。
然而,这片看似与世隔绝的净土,也并非完全没有波澜。
一天,文景通过加密频道传来一份简报。冰岛政府正在筹划一个名为“火与冰之歌”的大型国际科技艺术节,旨在展示该国在可持续能源与前沿艺术结合方面的探索。其中一个核心项目,是邀请全球顶尖的科技艺术家,利用冰岛独特的地热能源数据流,创作实时生成的艺术装置。
“项目负责人私下联系了我们,”文景的语气带着一丝谨慎的兴奋,“他们非常希望您和江总能参与,认为你们的‘星火共识’理念和之前的作品,完美契合他们的主题。”
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平台。但简报后面附带的参与艺术家初步名单中,“黑曜石画廊”旗下一位以创作大型、具有争议性的科技装置闻名的艺术家的名字,赫然在列。
“看来,老朋友也嗅到味道了。”林晚星将平板递给江辰。
江辰快速浏览,眼神没有任何波动。“概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二点七。对方意图借此平台,进行新一轮的舆论或技术层面的博弈。”
“我们要参加吗?”林晚星问。她内心渴望这个挑战,利用地热这种充满原始力量的能量进行创作,对她而言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江辰没有立刻回答。他调取了该艺术节组委会的详细资料、资金来源、以及那位对立艺术家的过往作品和技术路径分析。几分钟后,他得出结论:
“风险可控,收益潜在巨大。可以参与。”
他看向林晚星,眼神笃定:“规则由他们设定,但游戏……可以由我们主导。”
决定参与后,江辰的工作模式进入了另一种极致的高效。他没有去设计具体的艺术装置,而是将精力集中在了更深层的架构上。
他通过合法渠道,获取了冰岛主要地热田的实时和非实时地质活动数据访问权限。这些数据庞大、杂乱,蕴含着地球内部最狂暴的力量信息。然后,他构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层次的“数据滤网”和“能量转译引擎”。
这个引擎的核心功能,不是简单地可视化数据,而是如同一个“地质情感的翻译官”,能够识别并分离出地热数据中代表稳定能量输出的“脉搏”、代表岩浆房不安躁动的“低吼”、甚至代表地壳微小破裂的“叹息”。他将这些不同的“地质情绪”,映射为不同特性(色彩、形态、运动、声音)的算法生成规则。
最终,他完成了这个底层系统,并将其命名为“米德加德之眼”——借用北欧神话中尘世之名,寓意着这只“眼睛”能窥见尘世之下隐藏的火焰世界。
他将这个系统的控制权,完全交给了林晚星。
“艺术表达,是你的领域。”他将一个造型极简、触感温润的交互控制器放在她手中,“‘米德加德之眼’是你的新画笔。你可以自由选择,想要表达这片土地的哪一面‘情绪’。”
林晚星握着那个控制器,感觉像是握住了一部分地球的脉搏。她可以通过简单的手势和意念(结合轻便的神经感应设备),调用不同的“地质情绪”模块,混合、调制,让它们在她设计的视觉和声音场域中尽情“演奏”。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她不再是被动接收数据,而是在与地球的活力进行一场真正的、深度的对话。
艺术节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林晚星沉浸在“米德加德之眼”带来的兴奋中,几乎废寝忘食地调试着她的装置——“地心共鸣场”。那是一个计划中的沉浸式空间,观众进入后,将被由地热数据实时驱动的、充满生命力的光影和声景所包裹,体验地球内部的呼吸与心跳。
然而,暗流开始涌动。
先是艺术节组委会收到匿名举报,质疑林晚星作品的“技术安全性”,声称如此复杂的数据交互系统可能存在漏洞,甚至可能被恶意利用干扰真实的地热监测网络。接着,几家受“黑曜石画廊”影响的专业媒体,开始发表文章,讨论“科技艺术伦理边界”,含沙射影地提及“某些项目可能为了艺术效果而牺牲数据真实性与公共安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