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衍的全息投影消散在空气中,留下的是沉重如铅的寂静。欧盟议会的提案像一片迅速集结的乌云,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法律与政策风暴。这不再是躲在暗处的冷箭,而是试图用规则和框架将他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艺术未来,禁锢在旧世界的牢笼之中。
江辰站在控制台前,眼神如同冻结的湖面,深不见底,只有内部高速运算的数据流映出一丝冰冷的反光。他没有看林晚星,而是快速调出星宸科技全球政策分析网络的实时数据,以及“黑曜石画廊”及其联盟近半年来的所有公开及非公开活动轨迹。
“游说团队将在四小时内启动。联盟构建初步接触名单已生成,预计说服成功率为百分之六十二点三。”他陈述着,声音没有任何起伏,仿佛在部署一场与己无关的军事行动,“关键节点在于欧盟议会文化科技委员会的下一次听证会,距今四十七天。”
他的效率高得令人窒息,每一个步骤都精确到小时和百分比。林晚星看着他冷硬的侧脸,知道这是他进入全面战斗状态的模式。理性被推到极致,所有不必要的“干扰”(包括情感)都被暂时隔离。
“更具影响力的‘作品’……”林晚星重复着江辰刚才的话,走到他身边,目光落在控制台屏幕上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名单上,“我们需要一件什么样的作品?”
江辰操作屏幕的手停顿了一瞬,然后调转方向,指向了书房那片浩瀚的星空幕布,以及旁边全息投影上林晚星那幅未完成的《星茧》。
“它需要超越‘解释’。”他的声音依旧平稳,但林晚星捕捉到了一丝极细微的、不同于纯粹计算的东西,像是一种……“直觉”的萌芽?“它需要成为一种……‘存在’的证明。证明我们所探索的,不是冰冷的工具,不是潜在的危险,而是……一种新的生命形态,一种情感与理性共生的……可能性。”
他用“生命形态”和“可能性”来形容他们的艺术。这不再是技术术语,而是触及了哲学与存在主义的边界。
林晚星的心脏被轻轻触动。她看向自己的画,看向那片由她开始、由他完善的《星茧》。
“就像这个‘茧’?”她轻声问,“在数据的混沌中,孕育出的……新东西?”
江辰的目光也落在了《星茧》上,他沉默了片刻,然后,做了一个让林晚星意想不到的动作。他伸出手,不是操作控制台,而是轻轻触碰了全息投影上《星茧》中央那片最浓重的、象征着孕育的深蓝色区域。
“不仅仅是‘茧’。”他的指尖仿佛能感受到那虚拟色彩的微凉,“是破茧之后……展开的翅膀。是能够被所有人‘感知’到的……新的星空。”
他的话语如同咒语,在林晚星脑海中点燃了一片绚烂的星云。破茧,翅膀,新的星空……这些意象与她正在尝试融合的东方“留白”、“气韵”理念,以及父亲画册中那些追求“意境”的山水,瞬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一个模糊而宏大的构想,开始在她心中成形。
接下来的日子,公寓变成了一个更加专注,却也更加沉默的战场。
江辰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应对欧盟提案的“前线”。加密通讯此起彼伏,他与陆衍以及分布在全球的团队进行着高强度、高密度的协调。林晚星能看到他眼底因为缺乏深度休眠而累积的细微血丝,能感觉到他身上那种如同绷紧的弓弦般的压力。但他从未流露出任何疲态或焦虑,他的思维依旧缜密,决策依旧果断。只是他偶尔会站在星空幕布前,长时间地凝视,仿佛在从那片由他创造的宇宙中汲取某种对抗现实风暴的能量。
林晚星则彻底沉浸在了她的新创作中。她将画室的一面墙清空,挂上了一张巨大的、特制的宣纸。她不再仅仅使用油画颜料和数位屏,而是将水墨、矿物颜料、甚至一些能够产生微妙光学变化的纳米材料并列使用。
她的主题,就是江辰所说的“破茧的翅膀”与“新的星空”。
她不再试图去“画”出数据流,而是追求一种“意境”——让观者能“感觉”到数据的存在,感觉到算法那冰冷逻辑之下,可能蕴含的秩序之美与生命律动。她运用水墨的晕染,在宣纸上制造出深邃的、仿佛能吸纳一切光线的“数据深渊”;然后用极其精细的笔触和闪烁的纳米材料,在其中勾勒出若隐若现的、如同神经脉络或星轨般的“算法路径”;最后,在留白处,用温暖的、充满生命力的色彩,点染出象征“破茧”和“情感共鸣”的意象。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她对水墨的控制远不如油画娴熟,常常因为一笔的浓淡失控而毁掉整张画。但她没有气馁,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她感觉自己仿佛在同时与两个世界对话——父亲的、东方的、注重内在气韵的传统;以及江辰的、西方的、探索外部未知的科技前沿。
江辰虽然忙碌,却始终分出一部分“系统资源”关注着她的进展。他不再直接介入她的创作,而是会在她遇到技术性难题时,悄无声息地提供支持。比如,当她苦恼于如何让纳米材料在不同光线下产生理想的变化时,第二天她的工作台上就会出现几种星宸实验室最新研发的、光敏性更优的样品。当她需要了解某种复杂算法的视觉表现规律时,她的工作站会收到一份由他整理的、极其直观的动态示意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