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艺术论坛》的专访安排在一间极具现代感的录音棚里进行。主持人是一位以提问犀利、不留情面着称的资深媒体人,莎拉·琼斯。棚内灯光炽白,摄像机镜头如同冰冷的瞳孔,聚焦在林晚星身上。
没有客套寒暄,莎拉·琼斯直接切入主题,第一个问题就如同淬毒的匕首:
“林小姐,‘共振域’预展获得了惊人成功,但舆论普遍认为,这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已无法直接参与项目的江辰先生留下的技术遗产。你如何回应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质疑?或者说,离开了江辰,林晚星究竟是谁?”
问题尖锐得几乎刺耳。棚内的工作人员屏息凝神,文景在监控室外攥紧了拳头。
林晚星坐在高脚椅上,姿态放松,双手交叠置于膝上。她没有回避镜头,目光平静地迎向莎拉·琼斯。
“莎拉,首先,我从不否认江辰在‘共振域’诞生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技术远见与我的艺术构想,如同DNA的双螺旋,共同构成了这个项目的生命基础。”她的声音清晰而稳定,听不出一丝波澜,“但您的问题本身,隐含了一个前提——技术是主体,艺术是依附。我无法认同。”
她微微前倾身体,眼神专注,仿佛在进行一场学术讨论。
“‘共振域’的核心,从来不是哪一行代码,哪一套算法。它的灵魂,在于其试图捕捉和表达的——人类情感那不可预测的、混沌却又充满内在秩序的‘共振’现象。江辰的技术,是捕捉和翻译这种共振的‘超级感官’和‘万能语言’。而我,是那个提供‘共振源’,并决定如何运用这种‘语言’去‘言说’的人。”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力量:
“即使没有江辰,我依然会去寻找其他的‘语言’来表达这个核心。只是恰好,他提供的,是当前最契合我构想的一种。所以,回答您的问题:离开任何技术或任何人,林晚星依然是一个致力于探索情感深度与表达边界的艺术家。技术会迭代,合作者会变化,但这个内核,不会改变。”
莎拉·琼斯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似乎没料到林晚星会如此冷静且逻辑严密地反击。她迅速抛出第二个问题,试图从情感层面突破:
“我们注意到,在江辰先生‘因技术问题暂时缺席’后,您似乎有意在公开场合淡化他的影响,甚至急于确立独立的艺术身份。这是否可以解读为,您试图在合作关系可能出现变数时,进行某种……切割?”
这个问题更为恶毒,暗示她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林晚星沉默了。棚内只能听到设备运行的微弱噪音。几秒钟后,她抬起头,眼中没有愤怒,只有一种深沉的、几乎令人心碎的平静。
“莎拉,您知道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唯一指引的星辰突然黯淡,甚至可能熄灭时,会怎么做吗?”
她没有等待回答,继续说了下去,声音很轻,却带着千钧重量:
“她会努力让自己也发出光来。不是为了取代那颗星,而是为了证明,那片星空曾经真实地照亮过她,那份光芒已经内化成了她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抱着最微小的希望——如果她的光足够亮,或许……或许能为那颗迷途的星辰,指引一条回家的路。”
她看向镜头,仿佛要穿透冰冷的电子元件,看向某个不知身在何处的人:
“这不是切割,这是守护。用我唯一擅长的方式。”
专访播出后,如同在已经沸腾的油锅里泼入了一瓢冷水,舆论瞬间炸裂。
林晚星那段关于“黑暗中发光”的回应,被无数人转发、解读。支持者为之动容,称其为“年度最动人的艺术宣言”,赞扬她在巨大压力下展现出的坚韧、真诚与深沉的爱情。她不再是那个需要被保护的天才少女,而是一个有担当、有风骨、在逆境中闪耀出独立光芒的成熟艺术家。
“她不是在否定江辰,她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他们的关系——彼此成就,相互辉映。”
“这才是真正的伴侣意义:当你坠落时,我不仅是哭泣,而是点亮自己,成为你的灯塔。”
“技术会过时,算法会更新,但这种灵魂层面的共鸣与守护,才是‘共振域’真正想表达的吧?”
当然,质疑和恶意并未消失,反而因为她的高调回应而变本加厉。有人嘲讽她“演技精湛,善于利用悲情牌”;有人阴谋论地猜测江辰的“消失”是否与她有关;更有甚者,开始深挖她的过往,试图找出更多“黑料”。
但这一次,舆论的天平明显开始倾斜。林晚星那份在绝境中展现出的、混合着脆弱与强大的真实,打动了许多中间派。就连一些之前持批判态度的评论人,也不得不承认,至少在林晚星个人层面,她展现出了一个艺术家难得的勇气和风骨。
索科洛夫打来电话,语气兴奋:“林!你看到了吗?效果太好了!现在所有人都在讨论你,讨论‘共振域’!展览的关注度已经爆表!你那段关于‘守护’的话,简直是神来之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