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科洛夫在第十九个小时给出了回复。视频里的他,表情是一种混合着算计、好奇与某种被挑衅后燃起斗志的复杂状态。
“林,你的胆量总是超出我的预期。”他摩挲着下巴,“一份独家艺术陈述,一个后续联动的承诺……代价是让我调整整个展览的预热节奏,承担你可能失败的风险。这很不符合商业规律。”
林晚星静静地听着,没有急于辩解。她知道,索科洛夫这样的人,需要的不是说服,而是看到足以让他压下风险的利益。
“但是,”他话锋一转,眼中精光一闪,“我欣赏这种不符合规律。艺术需要意外,需要这种近乎鲁莽的纯粹。好,我答应你。我会动用我的资源,为你协调一个独立的展示空间,就在主展馆的侧翼。预展时间,定在正式开幕前五天。只有一晚,邀请制。”
他身体前倾,隔着屏幕逼视着林晚星:“但我有个条件。你的‘艺术陈述’,必须足够震撼,足够……掀起风暴。我要的不是技术说明书,是宣言,是能点燃争论的火焰。你能给我吗?”
“我能。”林晚星的回答没有任何犹豫。
索科洛夫笑了,那是一种看到珍贵实验品终于展现出危险特性的笑容。“那么,合作愉快,林。期待你的火焰。”
通讯结束。林晚星深吸一口气,掌心因紧握U盘而微微汗湿。第一步,成了。她为自己,也为那个概率渺茫的江辰,争取到了一个独立的舞台,一个不受“生态系统”其他变量干扰、纯粹展示“共振域”本身力量的机会。
接下来的日子,林晚星进入了近乎疯狂的工作状态。没有江辰那高效得如同神助的技术团队支持,所有沟通和协调的重担都压在了她一个人肩上。
她首先联系了文景。没有透露江辰的具体情况,只说他因紧急技术问题暂时无法直接参与,项目由她全权负责推进。文景在短暂的惊愕后,迅速展现了其作为管理者的专业和忠诚,他稳住了“星火之窗”内部可能出现的波动,并调动了社区内可信的技术志愿者,提供力所能及的远程支持。
然而,“共振域”装置的核心技术,尤其是那套基于“视觉情感指纹”的动态算法和复杂的多模态交互系统,远非临时拼凑的团队能够完全驾驭。江辰留下的技术文档虽然详尽,但许多关键逻辑和参数优化都存在于他那独一无二的思维模式中,如同天书。
工程师们不断反馈着无法解决的bug:传感器数据流同步存在毫秒级延迟,导致视觉与触觉反馈脱节;算法在处理高并发实时数据时频繁卡顿,生成视觉效果出现撕裂;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像一个脆弱的肥皂泡,随时可能破裂。
林晚星不得不亲自上阵,白天与工程师们开一个接一个的技术会议,努力理解那些晦涩的术语,尝试根据江辰文档中的思路提出解决方案;晚上则彻夜研究代码,试图从那些冰冷的符号中,读懂江辰构建这个世界时留下的思维轨迹。
她无数次地失败,无数次地感到绝望。有时,她会对着屏幕上的一行错误代码,想起江辰曾经如何云淡风轻地指出问题所在,如何用几个简单的指令就让一切恢复顺畅。那种无处不在的、属于他的智慧和力量,此刻成了映照她无力和渺小的巨大阴影。
疲惫和压力像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她淹没。但她没有倒下。每当她快要撑不住时,就会看一眼画在纸上的那个简易星辰图腾,会想起那个百分之十七的概率,然后咬紧牙关,继续投入战斗。
她开始理解江辰所说的“生存概率计算”。只是,她用的不是数学公式,而是艺术家近乎偏执的坚韧,和一种无法被量化的、名为“信念”的东西。
预展前三天,林晚星带着初步调试完成的“共振域”装置,进入了索科洛夫提供的独立展厅。这是一个挑高近十米、面积约两百平米的白色立方体空间,墙壁和地面都经过特殊声学和处理,可以完美承载沉浸式视听体验。
装置的安装和最终调试,是另一场硬仗。没有了江辰坐镇,技术团队之间的配合不时出现龃龉,一些小问题被放大,进度一再延误。林晚星几乎住在了展厅,协调着灯光、音响、传感器布设,亲自测试着每一个交互节点的灵敏度。
她瘦了很多,眼下的黑眼圈浓重得无法用妆容掩盖,但她的眼神却越来越亮,像两块被反复擦拭的黑曜石,折射出一种冷冽而坚定的光芒。
预展前夜,最后一次全系统联调。林晚星站在空旷的展厅中央,看着技术人员做最后的检查。巨大的环形投影幕布包围着她,地面上散布着精密的压力传感器和生物反馈采集垫。整个空间安静得只能听到设备运行的低沉嗡鸣。
她深吸一口气,示意可以开始。
灯光暗下,绝对的黑暗笼罩了一切。随即,一束微光从头顶落下,如同宇宙初开的第一缕光线。紧接着,环绕的幕布上开始浮现出极其细微的、如同神经脉络般的数据流,它们缓慢流淌,汇聚,逐渐勾勒出一个模糊的、不断变化的轮廓——那是算法根据空间内唯一的生命体(林晚星自己)的初始生理数据,生成的“视觉情感指纹”的雏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