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的完成,像在林晚星内心完成了一次彻底的清创手术。那些因外界干扰而产生的焦虑、犹豫和滞涩感,被创作过程中凝聚起来的专注与力量所取代。她看着画架上那幅仿佛拥有自身呼吸节奏的作品,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真正的艺术生命力,源于对内心真实的绝对忠诚,而非对外界评价的过度敏感。
这份内在的坚定,直接体现在她对外部世界的回应上。
她再次主动联系了安德烈·索科洛夫。这一次,她的声音里没有任何迟疑或试探,只有经过沉淀后的清晰与冷静。
“安德烈,我仔细考虑过你的‘生态系统’构想。”她开门见山,“我认为它极具前瞻性,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我和我的技术伙伴评估后,无法在现阶段以‘核心物种’的身份全身心投入这样一个长期且高度不可控的项目。”
视频那头的索科洛夫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并未打断她。
“但是,”林晚星话锋一转,语气沉稳而有力,“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拒绝合作。恰恰相反,我们愿意以另一种方式参与——作为这个生态系统的‘基石提供者’之一。”
她提出了一个折中但更具操作性的方案:她和江辰的团队,将基于《共鸣》的创作经验和技术框架,为展览打造一个独立的、名为“共振域”的交互装置。这个装置将作为一个相对稳定但开放的平台,可以响应展览现场其他“种子”释放的数据信号,并以其独特的算法逻辑进行“对话”和“演化”。它不追求完全的不可控,而是在预设的美学规则和算法边界内,实现有限的、但富有深度的动态生成。
“我们提供的是经过验证的、可靠的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模块’。”林晚星解释道,“它既能体现‘后数字灵晕’的核心精神,又能确保艺术表达的深度与完成度。同时,它的存在,也能为你构想中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态系统,提供一个可以倚靠的、稳定的参照点。”
索科洛夫陷入了沉思。他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锐利的目光仿佛要穿透屏幕,衡量林晚星提议背后的真正价值。他追求的“颠覆性”确实需要一些疯狂的元素,但一个完全失控的展览也可能沦为一场闹剧。林晚星提供的“基石”,像在狂想的洪流中投下的一块镇石,既有创新的锐度,又不失理性的重量。
“……有趣的提议。”良久,他缓缓开口,脸上露出了一个更像是算计而非微笑的表情,“一个可控的‘不可控因素’。这本身就充满了悖论的美感。好,我接受这个方案。细节我们可以慢慢敲定。”
与索科洛夫达成初步共识后,林晚星和江辰立刻投入了“共振域”装置的筹备中。这不再仅仅是个人化的艺术实验,而是一个需要严密规划、团队协作的工程项目。
江辰的作用变得更加核心。他迅速组建了一个跨部门的专项小组,成员包括星宸科技的交互工程师、软件架构师、数据可视化专家,甚至还有一名受邀加入的、擅长空间声学设计的合作艺术家。他将林晚星在《共鸣》中探索出的“视觉情感指纹”匹配算法进行了强化和扩展,使其能够处理更复杂、更多元的外部输入信号(包括其他艺术作品的数据流、环境传感器数据、甚至匿名化处理的观众生理反馈)。
林晚星则扮演着“首席概念官”和“美学总舵手”的角色。她负责定义“共振域”最终希望传递的情感基调与哲学内涵,设定算法生成视觉和声音的美学边界,并确保所有技术实现都服务于最终的艺术表达。她与每一位工程师、设计师深入沟通,努力将自己的艺术语言“翻译”成他们能理解的技术需求。
这个过程远比她独自创作要复杂和耗时。会议、技术评审、方案修改……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公寓里常常聚集着项目组成员,白板上画满了各种架构图和流程图,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激烈讨论的味道。
林晚星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接触到江辰作为科技公司创始人和管理者的一面。他在会议中思维缜密,决策果断,对技术细节要求严苛到近乎变态,但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他高效地分配资源,解决冲突,推动着项目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他身上那种绝对的理性和掌控力,在这种需要协同作战的复杂项目中,展现出了巨大的魅力。
她看到,他不仅仅是她的支持者和保护者,更是一个强大的、值得信赖的伙伴。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共同的创造中,悄然增添了一层牢固的“战友”情谊。
然而,外界的风浪并未因他们的专注而停歇。那封匿名信像一颗投入沼泽的石子,表面上没有激起巨大水花,却在暗处发酵着浑浊的气泡。
“星火之窗”社区内部,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杂音。几个以“扞卫艺术纯粹性”自居的资深用户,发表了几篇长篇论述,虽未直接点名,但字里行间都在影射社区与商业科技公司过从甚密,可能导致“独立性沦丧”和“算法审美霸权”。这些言论得到了一小部分人的附和,虽然尚未形成主流舆论,但那种怀疑和分裂的苗头已经显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