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身困方圆知险厄,心系灯火溯根源(为书友死亡山谷的佐田怜香加更)
汪细卫站在自家院门口,回头对正在灶间忙碌的潘高园嘱咐了一句:“我出去一趟,去魏书记那里走走。”
潘高园闻声从灶膛前抬起头,火光映照着她的侧脸,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她快步走到门口,压低声音:“是该去了,都回来好几天了。说话……当心些。”她指的是上次拜访时遇到的“特殊情况”。
这事在乡里已经传开了,村里不少人都知道这件事情,汪细卫当然也给潘高园说了一下魏书记的情况。
汪细卫点了点头,给了妻子一个安抚的眼神:“放心,我有分寸。就是寻常走动,探探口风。”
他整理了一下身上那件半新的中山装,这是他认为比较“正式”的行头,然后转身融入了渐深的夜色中。
乡政府大院在夜晚显得格外安静,只有几间办公室还亮着灯。
魏书记的住处在二楼把角,窗户里透出昏黄的光线,看来在屋。
汪细卫深吸一口气,踏着略显陈旧的木质楼梯上楼,脚步声在空旷的楼道里回响。
他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里面传来魏书记沉稳的声音。
汪细卫推门进去,入眼还是上次来的模样,压根没有丝毫变化。
魏书记正伏在桌前看文件,台灯的光圈照亮了他略显花白的头发和紧蹙的眉头。
见到是汪细卫,他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惊讶,随即放下文件,站起身,热情地招呼:“哟!细卫?快进来坐!什么时候回来的?”
“回来三四天了,魏书记。”汪细卫笑着在沙发坐下,姿态恭敬却不卑微,“家里杂事多了点,安顿好了,就赶紧过来向您报个到。”
魏书记亲自给他倒了杯热茶,放在面前的茶几上,然后在他对面的沙发坐下,身体微微前倾,显得很关切。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家里都还好吧?你表弟上学的事都安排妥当了?要不要我打个招呼?”
“都妥了,劳您惦记。”汪细卫欠了欠身,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借此机会观察了一下魏书记。
比起上次见面,魏书记眉宇间似乎多了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
寒暄了几句家常后,汪细卫觉得是时候切入正题了。
他放下茶杯,神情变得稍微严肃了些,声音也压低了些:“魏书记,上次我来……碰巧遇到您这儿有‘特殊’的同志在。”
“当时情况紧急,我只好扯了个谎,说是来找原书记问点旧事,没敢打扰您,怕给您添不必要的麻烦。”
他边说边留意着魏书记的反应。
魏书记闻言,脸上的笑容收敛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神情,有庆幸,也有一丝后怕。
他重重叹了口气,伸手拍了拍汪细卫的膝盖,语气带着真诚的感激。
“细卫啊,这事儿我得谢谢你!你那随机应变,可是帮了我大忙了!那时候正是敏感时期,审查得紧,要是当场被撞见有人来‘拜访’,那真是黄泥巴掉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浑身是嘴也说不清啊!”
这话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却也道尽了其中的凶险。
两人心照不宣地对视一眼,一种无形的信任和默契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经过这个小插曲,谈话的氛围变得更加坦诚和深入。
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乡里的发展上。
魏书记点燃一支烟,深吸了一口,眉头又锁了起来:“细卫啊,你如今在外面见了世面,有本事了。咱们蛟乡的情况你也清楚,底子薄,想要发展,难啊。”
他摊开手,语气有些沉重,“我琢磨着,首要还是得提振农副业,让老百姓地里能多长出点钱来。
但光靠这个还不够,‘要想富,先修路’这话喊了多少年了?
可你看看咱们乡里这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好东西运不出去,外面的投资也引不进来。
我最近就在为这事儿跑县里,希望能争取点资金,把路修一修。”
汪细卫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
只要修路,必然涉及工程,而在蛟乡地界上,无论是土方、石料还是简单的劳务,目前看来,确实很难绕过他这个刚刚崭露头角、有一定实力和“背景”的本地人。
“魏书记您说得对,路不通,啥都白搭。”汪细卫附和道,语气诚恳。
“要是真能立项修路,只要是乡里需要的,有用得着我汪细卫出力的地方,您尽管开口。”
他表态很积极,但也留有余地。至于办企业,他暂时还没有清晰的头绪。
但如果真要投资,大概率也会围绕着工程建设所需,比如开办个采石场、沙场或者木材加工厂之类。
魏书记对汪细卫的态度很满意,脸上露出了笑容:“好!有你这句话,我心里就有点底了。等县里有了眉目,咱们再细聊。”
聊完了公事,气氛轻松了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