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启航号"宏伟的指挥舱内,银辉站在全景观察窗前,凝视着窗外繁忙的造船厂景象。殖民舰的最终调试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工程团队如同精密的机械般协同作业。但总工程师的复眼中却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隐忧,这种忧虑源于他对星际航行风险的深刻理解。
第二天召开的航天指挥部高层会议上,银辉提出了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关键问题。会议室内,全息星图在中央缓缓旋转,一条蓝色的航线从地球延伸至遥远的绿环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即将开始的伟大旅程。
"同事们,"银辉启动精确的航行模拟系统,"我们的星际飞行预计需要三年时间。虽然舰上储备了500吨净化后的星核结晶,生态舱系统经过优化也能提供90%的食物自给率,但我们必须正视太空中的未知因素。"
他调出一系列复杂的模拟数据,红色的警示标志在几个关键参数旁闪烁:"考虑最坏情况:如果遇到异常空间湍流,动力能耗可能增加30%;如果生态舱发生故障,食物产量将骤减50%;如果再遭遇类似混沌干扰的突发事件...我们的储备可能捉襟见肘。"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精密仪器发出的微弱嗡鸣声。各位指挥官和科学家都陷入了沉思,这些风险因素确实被之前的乐观情绪所掩盖了。
古砚最先打破沉默,老科学家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爪尖轻轻敲击着数据板:"银辉的担忧很有道理。记得我们的祖先在长途迁徙时,总是会沿途设立补给点。星际旅行更应当如此,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五万个生命负责的态度。"
烈爪点头赞同,装甲在灯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在军事战略中,后勤补给线就是生命线。我们需要建立可靠的星际补给体系,这关系到整个任务的成败。"
经过长达十小时的激烈讨论和数据验证,联邦议会最终以全票通过了"星际补给站计划"。决定在航线中点,距离地球14光年处,寻找合适的小行星建立补给站,为"启航号"提供中途补给和安全保障。
勘探任务立即启动。银辉团队投入了"勘探者号"无人探测器的研发工作。这艘流线型的探测器长八米,外壳覆盖着最新的星核能量板,配备的深空扫描仪可以探测到一光年外的星核信号,灵敏度比之前的型号提高了三倍。样本采集器则采用全新的超声波钻探技术,能够收集小行星表面和浅层的物质样本。
星轨通过混沌能量感知到,航线中点区域确实存在一颗富含星核结晶的小行星,周围空间环境相对稳定,没有黑洞、脉冲星等危险天体。祂决定引导探测器精准定位,在扫描仪的量子传感器中注入特殊能量,增强对星核信号的敏感度,同时建立多级滤波系统,过滤掉无资源小行星的干扰信号。
发射日,"勘探者号"如同银色的箭矢射向星空。数千民众聚集在观测广场,看着探测器喷着幽蓝色的尾焰消失在云端。它的任务是在两年内完成航线中点区域的详细勘探,寻找最适合建设补给站的位置。
航行途中,星轨持续监控探测器状态。当"勘探者号"接近一个小行星密集区时,星轨通过微弱的星尘信号提示规避路径,帮助探测器成功避开三颗可能相撞的小行星。这些规避动作的数据都被详细记录,为未来的星际航行积累了宝贵经验。探测器上的自动驾驶系统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优化,神经网络算法的准确率提高了17%。
经过六个月的飞行,"勘探者号"如期抵达目标区域。深空扫描仪很快锁定了强烈的星核信号源——一颗直径约50公里的小行星,银辉团队将其代号命名为"中转星"。
探测器传回的详细数据令人振奋:中转星表面覆盖着厚厚的玄武岩层,具有良好的辐射防护性能;地下一公里处存在大型星核结晶矿脉,初步探测储量约50吨,纯度达到开采标准,足够"启航号"补充能源;小行星引力仅为地球的十分之一,便于物资装卸和基地建设;自转周期28小时,表面温度变化在-50℃到30℃之间,处于可接受范围内。
更令人惊喜的是,探测器还在小行星的极地区域发现了大量水冰沉积——虽然是以冰的形式存在,但可以通过熔炼获得饮用水和氧气。这个发现大大提升了中转星作为补给站的价值,意味着驻守人员可以就地获取生命维持所需的基本资源。
银辉团队立即根据勘探数据制定详细的补给站建设方案。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首先发射专用的补给运输船运送建设物资和设备,然后在中转星建立具备完整功能的地下基地,最后选派专业的驻守人员进行长期维护和准备工作。每个阶段都设置了严格的质量检查点和应急预案。
"补给一号"运输船开始紧张建造。这艘长达三百米的专用货船采用模块化设计,拥有六个巨大的货舱和精密的导航系统。货舱分为多个功能区:能源储存区采用多层防护设计,存放20吨净化后的星核结晶;食品储存区配备恒温恒湿系统,存放10吨高能量压缩食物;设备区装载5套应急生态系统组件和10台小型星核熔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