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堡垒”已初具规模,俨然一座矗立于世界屋脊之上的钢铁雄城。其设计与圣所的流线型远古风格截然不同,棱角分明,厚重坚固,处处体现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力量感与实用主义。超合金浇筑的城墙高达三十米,表面覆盖着最新型的能量折射装甲,数座高耸的聚变能源塔如同巨树的根系,通过深埋地底的管线为整个堡垒输送着澎湃而稳定的动力。城内,功能区划清晰:东部是军营与训练场,喊杀声与能量爆鸣声终日不绝;西部是研究院与实验室,精密仪器的嗡鸣与学术讨论的低语交织;北部是生活区与生态农场,竭力在严酷环境中维持着一片绿色与生机;中央则是指挥中枢与通讯中心,无数信息流于此汇聚又发散,如同城市的大脑。
这座堡垒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类文明不屈的宣言。
而真正让这座堡垒、乃至整个世界为之改变的,是那场“净化”带来的、持续发酵的全球能量剧变。这变化并非仅仅惠及“黎明堡垒”一隅,其影响正以这里为震中,如同波纹般扩散至全球,悄然重塑着生命的潜能。
在北方军区下属的其他主要基地,变化尤为明显。以往万中无一的自然觉醒案例,开始以可统计的频率出现。虽然比例依旧不高,但不再是不可复制的奇迹。一位驻守东北边境的普通士兵,在夜间巡逻时于极光下莫名感知到了冰层下的热能流动;一位西北戈壁基地的工程师,在维修设备时意外地让复杂电路板的故障点在脑中清晰呈现…这些看似微小的“异常显现”,正在各个角落悄然发生。
更显着的是现有进化者的集体提升。一位代号“铁壁”、能力偏向能量护盾的战士,以往最多能展开覆盖一个小队的屏障,如今已能短暂庇护半个连队;另一位擅长能量射线精准打击的“鹰眼”,其射程和精度都得到了飞跃。修炼变得事半功倍,以往晦涩难懂的能量操控技巧,在新环境下似乎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陈雪团队通过重新构建的全球监测网络,绘制出的能量流动动态图谱揭示了更深层的原因:圣所最终的爆发,其释放的“中和场”不仅净化了污染,更像是一次对地球本身能量脉络的“强力疏通”和“激活”。那些地质断层带、古老山脉、甚至深海洋流路径,都成为了活跃能量传输的通道,使得全球能量背景场的“平均水位”永久性地抬升了。
基于这一前所未有的利好环境,“方舟”计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铺开。林凡和徐婉编撰的《进化者基础训练手册》被迅速数字化,通过安全网络分发至全球所有合作节点。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成为了无数新晋觉醒者枕边的必备读物,指引着他们认识自我、掌控力量。林凡和徐婉也定期通过远程全息系统,为各地的进化者解答疑问,甚至进行跨区域的指导性修炼。
然而,林凡和徐婉深知,环境的红利终有尽头。个体力量的简单叠加,并不足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规则层面的威胁。他们的目光投向了更深处。
在“黎明堡垒”中心新建的“静修塔”顶层——一个尽可能模拟了“静湖”能量环境的环形空间内,林凡和徐婉正在进行一项前所未有的尝试。他们不再满足于能量的积累和技巧的磨练,而是试图直接窥视力量的本源——规则标识的奥秘。
林凡闭目凝神,“星云”以前所未有的精细度运转着,不再是大开大合地吸收或释放能量,而是如同最精密的传感器,分析着徐婉缓缓释放出的一缕精神力中所蕴含的、独一无二的规则波动。他试图解析其频率、其谐波、其与底层规则代码流交互时产生的微妙“涟漪”。
徐婉则全力配合,将自身的精神力约束得极其纯净而稳定,如同一个标准的信号源,供林凡感知和分析。同时,她也反向感知着林凡“星云”运转时散发出的规则标识,那是一种更复杂、更接近规则本源的波动。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进展缓慢。往往枯坐数小时,才能捕捉到一丝有价值的特征,并将其与某种特定的能量现象或能力效果联系起来。
“成功了!”某一刻,林凡忽然睁开眼,眼中闪烁着疲惫却兴奋的光芒。他面前的全息屏幕上,浮现出一组极其复杂、不断变化的能量模型,其核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频率特征。“这是岩犀全力发动‘力量强化’时,其能量与规则交互产生的核心签名特征!虽然会因个体和状态有所波动,但核心模式是稳定的!”
徐婉也露出欣慰的笑容:“我也捕捉到了深瞳‘危险感知’发动前的那一丝独特的规则扰动,它更像是一种…对未来概率的微弱预读?”
这是从零到一的突破!他们开始尝试为基地内已知的各类能力建立初步的“规则标识库”。这不仅仅是为了分类,更是为了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过识别规则标识来预判、干扰甚至反制敌方能力!这是迈向更高层次战斗和理解的关键一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