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行动的命令如同一道无声的惊雷,在“星穹守望号”堡垒内部每一个意识单元中激荡。联盟这台高度协同的文明机器,瞬间从与能量生命友好交流的温和模式,切换至与时间赛跑、与强大潜在敌人博弈的极限救援状态。不同职能的小组如同精密钟表的齿轮,在山岳这位总指挥的统筹下,紧密咬合,高效运转,奏响了一曲充满风险与希望的救援交响曲。
在堡垒核心的战术分析中心,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巨大的全息星图悬浮在中央,那颗包裹着远古秘密的冰质小行星被高亮显示,其内部结构透视图被层层放大至极限。那个代表着求救信号的微弱光点,如同风中残烛般明灭不定,其旁实时显示的能量读数曲线,正以稳定而令人心悸的斜率,滑向代表彻底湮灭的归零线。林凡的“星云”与晶语者的水晶意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交织在一起,海量的数据流在他们之间奔腾不息——小行星的地核引力梯度模型、简并态物质在极端压力下的规则响应参数、基于遗迹结构反推的硅基意识载体可能存在的能量回路架构、以及那个信号源衰竭曲线的精确数学模型……每一个微小的参数都关乎生死,每一次计算都必须精准到毫秒。
“直接物理介入的方案否决,”林凡的“星云”中闪烁着冷静而理性的光芒,快速排除了一个高风险选项,“派遣任何形式的实体探测器或工程单元深入那种极端高压、超低温的地核环境,不仅成功抵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产生的能量扰动和物质位移也必然像在寂静的深海中投入炸弹,会瞬间暴露我们的位置和意图,招致灭顶之灾。”
晶语者的意识中折射出深思熟虑的光谱,提出了更精妙的策略:“必须采用规则层面的非接触式干预。我们的核心目标并非逆转那不可逆的能源衰变,而是在其最终崩溃前,争取到关键的数据传输窗口。我提议,尝试远程投射一种高度精准的‘规则共振稳定波’。”他调出了一组极其复杂的、源自星痕文明古老数据库的硅基能量谐振模型,“原理是利用特定的规则频率,与目标残存能源核心的固有振动模式产生极其微弱的谐频共鸣,如同最精妙的心脏起搏器,以外力暂时‘锁定’其崩溃进程,哪怕只是延缓,也能为我们创造机会。”
“但这个方案的容错率低得可怕,”林凡立刻指出了关键难点,他的“云”中快速进行着模拟推演,“谐振频率必须与目标核心的濒死波动频率匹配到百万分之一甚至更高的精度!任何微小偏差,非但不能稳定,反而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共振崩溃,加速它的消亡!而且,即便是最完美的稳定波,其本身在传播过程中也无法完全避免规则涟漪的扩散,这种波动对于‘暗尘之海’那种级别的监测网络来说,很可能就像黑夜中的萤火虫一样显眼。”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天然的‘屏障’或者说是‘消音器’,”晶语者的意识指向星图边缘一片正在缓慢移动、内部充满剧烈电磁湍流和规则乱流的庞大星尘云,“利用这片磁云的复杂结构和动态特性,我们可以将稳定波注入其特定涡旋中,让云团本身的混沌运动对波动进行散射、吸收和伪装,最大程度地掩盖其源头和特征。但根据计算,这片磁云的有效遮挡窗口非常短暂,每三个标准宇宙时,只有大约十五分钟的最佳投射角度和掩护效果。”
“十五分钟……配合稳定波起效后争取到的时间窗口,理论上足够进行一次高速数据扫掠!”林凡的“星云”骤然亮起,一个大胆而精细的方案框架迅速成型,“立刻开始计算最优谐振参数序列,同步校准磁云运动轨迹,锁定最佳投射时间点!徐婉,你那边的沟通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知道目标的意识载体目前还能承受多大强度的外部规则干预而不立刻崩溃?它的‘防火墙’和稳定阈值是多少?”
就在战术中心紧张推演的同时,在专门打造的、布满柔和共鸣增幅器的通讯密室内,徐婉的光辉如同温暖的潮水,笼罩着整个共鸣阵列。她将自身的意识调整到最宁静、最包容的状态,如同一位高超的琴师,小心翼翼地拨动着规则的琴弦,向遥远彼岸那个濒临消散的意识,发送着一**稳定、温和且充满善意的脉冲信息。
最初的回应是混乱而充满恐惧的碎片,夹杂着“净化……欺骗……永恒黑暗……”的绝望嘶鸣,仿佛一个被困在噩梦中的灵魂。徐婉没有强行突破或安抚,她只是持续地、耐心地传递着“安全……朋友……坚持……希望”这些简单而核心的意念,如同在暴风雪中为迷途者点亮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
渐渐地,那狂乱的波动中出现了一丝微弱的、带着试探性质的回应涟漪:“……身份……验证……秩序特征……”
徐婉心中一动,立刻将联盟规则签名中那些最能体现“包容性”、“创造性”和“共生理念”的非筛性特征片段,精心打包成一段清晰的信息流,发送过去。通讯频道陷入了短暂的沉寂,仿佛对方在极其艰难地解析和判断。几分钟后,传来的回应带着剧烈的、难以置信的情感震颤:“……真实?非筛性的秩序……宇宙中……真的存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