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穿越 > 平定东夷后,我与卧龙去种田 > 第70章 格物兴邦 蜀学初鸣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春。成都平原,万物复苏。

外部军事压力的缓和,为月英和诸葛亮赢得了宝贵的战略发展期。两人深知,军事上的胜利固然重要,但真正持久的强大,源于内部的稳固与技术的领先。他们将巨大的精力投入到了内政的深耕与“格物致知”的推广之中。

在月英的亲自指导和“诺亚方舟”知识库的支持下,“金鳞”工坊体系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

军工领域:位于西山深处的秘密工坊,开始小批量生产改进型的“震天贰型”火炮。通过优化铸造工艺和炮管比例,炮身重量减轻了约两成,射程和精度却有所提升。工匠们甚至在月英的启发下,开始尝试铸造内填火药和铁渣的“开花弹”,虽然工艺极不稳定,但已展现出可怕的潜力。

民用领域:改良的水力织布机、自动提花机在成都的大型工坊中轰鸣,丝绸、布匹的产量与质量远超以往;应用于丘陵地区的筒车、高转筒车,极大地缓解了山地灌溉的难题;对煤炭的规模化开采和初步洗选,提供了更高效耐烧的工坊燃料;尤其是在键为郡,深井钻探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打出了数口深达数十丈的高产盐井和“火井”(天然气),利用管道引火煮盐,效率是传统柴火的十数倍,洁白如雪的“蜀盐”开始行销各地,利润惊人。

农业领域:由月英提议设立的“农事试验田”内,来自交州的占城稻、本地优选的重穗麦等作物正在进行系统化的选育和杂交试验;根据月英记忆、结合本地老农经验编纂的《新编农书》与《便民图纂》,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始在下辖各郡县推广,指导百姓依时令耕作、施肥、防治病虫害。

然而,月英和诸葛亮都意识到,技术的扩散和持续创新,离不开人才的系统化培养。经过长达数月的筹备,一座注定将影响深远的学府——“蜀学”,终于在成都城南正式挂牌成立。

与传统的太学、官学截然不同,“蜀学”由月英和诸葛亮共同倡导,徐庶兼任祭酒,下设四院:

明经院:并非只教儒家经典,而是囊括律法、算学、史策、政论,培养治理人才。

格物院:这是“蜀学”的核心与特色所在,由月英亲自拟定大纲,讲授基础物理(力学、光学)、化学(物质变化)、地理(舆图测绘)、博物(动植物、矿物),旨在探究万物之理。

算学院:由诸葛亮亲自关注,教授《九章算术》及更深入的数学知识,培养精于计算、丈量、统计的专门人才。

农工院:集合了“金鳞”工坊的大匠和富有经验的老农,传授各类手工业技艺、器械制造原理与先进农事技术。

“蜀学”首次明确提出“不拘门第,唯才是举”,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学子,贫寒子弟若能通过考核,不仅学费全免,还提供食宿补贴。此举在士林间引起了巨大轰动,褒贬不一,但无疑为无数底层才俊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开学典礼上,月英对首批数百名年龄、出身各异的学生说道:“……知识并非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力量。望尔等在此,不仅能习得安身立命之本,更能胸怀天下,格物穷理,用你们的智慧与双手,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诸葛亮亦勉励学子:“学以致用,方为真知。望尔等将来,能以此间所学,利国利民,不负韶华。”

朗朗读书声与工坊的轰鸣声、田野的稻浪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荆益大地最动人的乐章。月英站在“蜀学”高高的钟楼上,俯瞰着这座日益繁盛的城市,心中充满了宁静与力量。改变世界,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这日积月累的耕耘与播种中,悄然发生。

喜欢平定东夷后,我与卧龙去种田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平定东夷后,我与卧龙去种田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