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陈雪新剧本!再续爆款
三月二十三下午2点,江城老城区的一栋百年洋房阁楼里,陈雪工作室的木门被春日的暖风轻轻吹开,带着街角梧桐树新芽的清香。这间不足五十平米的空间,被陈雪打理得兼具文艺气息与创作温度——整面墙的原木书架从地板顶到天花板,上面整齐码放着剧本手稿、影视理论书籍和采访笔记,最上层摆着《逆光》的白玉兰最佳编剧奖杯,奖杯旁放着一个泛黄的搪瓷杯,杯身上“电影厂编剧组”的字样早已模糊;靠窗的L型书桌上,摊着《追光》的最终版剧本,A4纸被翻得边缘起卷,红笔标注的人物情绪起伏线、蓝笔修改的台词、黑笔圈出的情节冲突点,密密麻麻织成一张创作的网;桌角的复古唱片机正转动着黑胶唱片,舒缓的《卡农》钢琴曲流淌在房间里,与墙上挂着的《逆光》剧组合照相映成趣——照片里,陈雪和苏晓举着票房破30亿的纪念牌,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
林晚坐在书桌旁的米色单人沙发上,右手食指轻轻抵着下巴,左手捧着《追光》剧本的后半部分,目光专注地停留在“发布会对峙”的章节。她今天穿了一身米白色的针织套装,上衣是圆领设计,袖口有精致的珍珠扣,下装是直筒阔腿裤,外面搭了件浅灰色的羊绒开衫,柔软的面料衬得她气质温和;长发松松地挽成一个低髻,用一支木质簪子固定,露出纤细的脖颈和耳垂上的碎钻耳钉,整个人褪去了投资人的凌厉,多了几分与朋友相处时的松弛。
袁琳站在沙发后侧的落地灯旁,手里捧着一个文件夹,里面装着《逆光》的完整数据报告——A3纸大小的报表上,“总票房32.6亿”“场均人次38”“豆瓣评分8.2”的核心数据被红笔圈出,旁边附着分账明细:制片方分账11.5亿,发行方分账4.8亿,院线分账16.3亿;还有一页是观众画像分析,25-35岁的白领占比62%,女性观众占比58%,“现实题材”“职场共鸣”“演技在线”是评论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袁琳时不时低头看一眼报表,又抬头看看林晚的表情,眼里满是期待。
“翻到最后一页了?”陈雪坐在林晚对面的藤编摇椅上,手里紧紧捏着一个印着“《逆光》剧组限定”的马克杯——杯身上还沾着一点咖啡渍,显然是常用的物件。她今天穿了件蓝色格子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手腕上的皮质手链,头发随意地扎成丸子头,额前的碎发垂下来,遮住了些许紧张的眼神。“《追光》跟《逆光》不一样,《逆光》讲的是职场女性的生存困境,更偏向个人成长;但《追光》是群像戏,三个来自底层的年轻人——农村出身的女主苏蔓、北漂摄影师阿哲、富二代转行者林溪,在新媒体行业里摸爬滚打,一边要应对流量至上的行业规则,一边要坚守新闻真相的初心,最后联手揭露了一个‘数据造假’的行业黑幕。”
陈雪说着,身体微微前倾,语速不自觉地加快:“我改了八稿,前两稿把阿哲写成了工具人,被影视公司的朋友骂‘浪费人设’;第四稿结局太悲观,苏蔓最后放弃了新闻理想,你之前说‘现实题材要有光’,我又推翻重写;直到第八稿,才定下‘发布会撕报告’的结局——苏蔓拿着证据,当着所有媒体的面,撕掉了造假的流量数据报告,说‘我们追的不是点击量,是藏在数据背后的人’。”
林晚终于抬起头,眼底带着掩饰不住的亮意,她把剧本翻到第127页,指着那段台词说:“就是这里,写得太有力量了。尤其是苏蔓撕报告时的细节——‘指甲嵌进纸页里,指节发白,却没有一丝犹豫’,还有她眼神的描写‘不是愤怒,是一种清醒的坚定’,能让观众瞬间共情。”她顿了顿,翻到人物设定页,指尖点在“苏蔓”的名字上,“这个角色的成长线比《逆光》的女主更扎实:从一开始为了留在大城市,被迫写标题党文章,晚上躲在出租屋里哭;到后来发现数据造假的黑幕,害怕被报复却又无法袖手旁观;最后在阿哲和林溪的支持下站出来——每一步转变都有逻辑支撑,不突兀。”
提到角色,陈雪的眼睛立刻亮了:“我写苏蔓的时候,脑子里全是苏晓的样子!上次《逆光》里,苏晓演的女记者在暴雨里追新闻源,摔在泥水里还紧紧攥着录音笔的镜头,我到现在都记得。这次苏蔓的隐忍和爆发,跟她的戏路完全契合。我上周把剧本发给她,她凌晨两点给我发微信,说‘陈姐,苏蔓的痛我懂’,还说为了这个角色,她愿意推掉两个偶像剧邀约,提前一个月去新媒体公司实习,体验生活。”
林晚闻言笑了笑,想起去年《逆光》上映时,苏晓还是个小透明,靠着女二号的角色出圈;现在已经能接到偶像剧女一号的邀约,却愿意为了陈雪的剧本推掉流量资源,可见剧本的吸引力。“苏晓的眼神里有股韧劲,跟苏蔓很像。让她主演,票房至少有了一半保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