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司仪高亢的唱名声,今晚的压轴大戏——“滚石风雷社”终于登场。原本有些喧闹的宴席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包括那位一直显得有些意兴阑珊的蜀王世子,都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过去。
只见一班人马步伐利落地来到场中,与寻常戏班不同,他们衣着干练,神色沉静,带着一股精悍之气。班主宋铁上前叩首,声音洪亮:“草民宋铁,带领‘滚石风雷社’,恭祝世子殿下千秋万福,特献上些许微末伎俩,为殿下助兴!”
话音甫落,不待乐起,表演已然开始。首先上演的是“钻圈”。并非简单的鱼贯而过,而是数名汉子抬着层层加高的火圈,舞者如灵猿般在其中穿梭翻腾,身体柔韧得仿佛没有骨头,甚至在最高处来个“燕子穿云”,从熊熊火焰中一掠而过,引得席间阵阵低呼。
紧接着是力道与平衡的展示——“叠罗汉蹬缸”。底层壮汉扎稳马步,肩上再站两人,最顶上的少女竟单足立于同伴肩头,另一足稳稳蹬动一个硕大的陶缸,使其飞速旋转。缸越转越快,少女的身姿却如风中杨柳,摇曳生姿,惊险处让人屏息,稳健处又令人叹服。
然而,这些都还只是开胃小菜。真正将气氛推向第一个**的,是“耍坛子”与“流星”。但见一赤膊大汉将数十斤重的酒坛抛耍得如同灯草,坛子在他周身、头顶、背上飞舞,划出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与此同时,另一人舞动两头点燃的“流星火球”,光链交织成网,与翻飞的坛影相映成趣,满场生风,气势惊人。
宾客们何曾见过如此生猛而又精巧的杂技?喝彩声、惊叹声此起彼伏。就连见多识广的王府属官们也频频点头。
就在这时,乐声陡然一变,从方才的热闹喧腾转为空灵、悠远,甚至带着几分诡谲的韵律,仿佛来自异域,场内的灯火也配合着暗下几分。
原本表演硬功的汉子们悄无声息地退下,那位一直静立一旁、身着青色布袍、面戴傩戏面具的身影,缓步走到了中央。他身量在男子中不算高大,反而有些清瘦,但步履沉稳,气度从容,竟让人她体型的单薄。张恂悄悄解释道:“殿下,这便是“滚石风雷社”新来的台柱子,叫“朱元璋”。”
“叫什么?“朱元璋”?有意思!”
他并未像寻常艺人那般谄媚作揖,只是朝着主位的李华方向,微微颔首,算是见礼。这份不卑不亢,更添了几分神秘感。
“殿下,诸位贵人,”他的声音透过面具传出,清朗中带着一丝刻意压低的沙哑,听不出确切年纪,“适才班中兄弟所演,不过是筋骨之力。接下来,草民欲借天地无形之力,演一场‘无中生有,化水为冰’的戏法,为世子殿下寿辰,添一缕寒意,增三分惊奇。”
话音未落,他已从袖中取出一只寻常的白瓷海碗,交由内侍示意,让近处的宾客验看,确认碗中空空如也。随后,他取来一个长颈玉壶,将清澈的泉水缓缓注入碗中,水声淙淙,在寂静的殿内格外清晰。
“殿下,诸位贵人。适才不过是戏耍小道,博君一笑。接下来,草民欲借广寒宫中一缕至寒之气,效仿那冬日凝霜之法,为此良辰吉日,凝水成晶,点水成冰!”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水凝成冰,乃是天地自然之理,皆在寒冬。如今春暖花开,如何能凭空成冰?这已近乎仙法妖术!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连李华也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目光锐利如刀,紧紧锁定在那只白瓷海碗和“朱元璋”的手上。他知道,决定性的时刻到了。这个“朱元璋”,是要用这超越时代认知的“化学”,来挑战他这位穿越者的神经底线。
只见那神秘人将海碗置于案上,右手拇指与食指轻轻捻动,仿佛在揉搓一丝无形的寒气。他围着碗踏着玄妙的步法,口中念念有词,整个人的气场变得无比专注。突然,他停下脚步,右手食指朝着碗中清水凌空一点,同时发出一声低沉的断喝:
“凝!”
在数百双眼睛的注视下,奇迹发生了——那碗清澈见底的水,以他指尖遥指之处为中心,瞬间泛起白色的结晶,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蔓延! 不过呼吸之间,一整碗水竟彻底化作了一碗洁白晶莹、散发着丝丝寒气的“冰雪”!
静!
死一般的寂静!
随后,如同炸雷一般,整个宴会厅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惊呼与喝彩!
“仙术!这是真正的仙术啊!”
“点水成冰……鬼神之技!鬼神之技!”
主位之上,李华脸上的慵懒和玩味早已消失不见。他死死盯着那碗“冰”,又猛地抬头,目光如电般射向场中那名微微喘息、似乎耗尽了“法力”的神秘人。李华的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极度复杂、混合着警惕、以及一丝棋逢对手的兴奋的笑容。
“朱元璋”身形几不可察地微微一滞。蜀王世子没有预料中的惊叹与赞赏,反而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玩味和冰冷的质疑。这绝非一个见到“仙术”应有的反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