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北京,秋高气爽,天空湛蓝如洗。上午九点整,清绾那辆线条流畅的黑色保时捷稳稳停在武朝阳公寓楼下。后车窗降下,露出赵磊笑嘻嘻的脸:“朝阳,快点儿,就等你啦!”
武朝阳拉开副驾车门,自然地坐进去,转头对驾驶座上的清绾柔声道:“宝宝,等很久了吗?”
清绾今天穿了件米白色的针织开衫,搭配深蓝色牛仔裤,头发松松地扎成低马尾,显得比平时年轻了好几岁。她转头对他微笑:“刚到。老公,系好安全带。”
后座上的三人交换着心照不宣的眼神,李明哲轻咳一声:“清总今天这身打扮,差点没认出来。”
“周末了,叫清绾就好。”她熟练地挂挡起步,“今天带你们好好逛逛南锣鼓巷,我在北京读书时,从初中开始就特别喜欢往那儿跑。”
车子缓缓汇入周末的车流,阳光透过天窗洒在车内。王鹏好奇地问:“清绾,南锣鼓巷是不是特别商业化?我听说现在都是游客去的地方。”
“主街确实商业化严重,但我知道几条侧巷,还保留着老北京的味道。”清绾透过后视镜对他笑笑,“待会带你们去尝尝地道的北京小吃。”
武朝阳从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取出保温杯:“宝宝,给你泡了茉莉花茶,早上起来嗓子有点哑,润润喉。”
清绾接过杯子,指尖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背:“谢谢老公。”
车停在鼓楼附近的地下停车场,五人步行前往南锣鼓巷。刚到巷口,就被熙熙攘攘的人群惊到了。青石板路两侧,各式各样的店铺鳞次栉比,飘扬的店招下是琳琅满目的商品。
“这家奶酪店很有名。”清绾在一家装潢古朴的店门前停下,“他们家的原味奶酪特别细腻。”
五人挤进不大的店面,浓郁的奶香扑面而来。清绾正要付款,武朝阳已经抢先扫了码。
“说好今天我请客的。”清绾轻声抗议。
武朝阳将第一份奶酪递给她,唇角微扬:“下次你请,宝宝。”
他们端着小小的瓷碗站在店门口的槐树下品尝。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清绾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确实好吃!”赵磊几口就吃完了自己那份,“比我们在洛阳吃的任何一家都强。”
清绾小口吃着,嘴角不小心沾了一点奶沫。武朝阳很自然地用拇指替她擦去,眼神温柔。
沿着主街往前走,清绾如数家珍地给他们介绍着:
“这家手工艺品店的皮具都是老师傅手工做的,每一个都不一样。”
“前面那家的明信片可以代寄,你们要不要给洛阳的朋友寄一张?”
“这家的糖葫芦特别好吃,用的都是山里红,不会太酸。”
走到一个岔路口,清绾突然眼睛一亮:“往这边走,带你们去个安静的地方。”
她领着他们拐进一条稍窄的胡同,喧嚣顿时被抛在身后。青砖灰瓦间,偶尔能看到几株探出墙头的柿子树,橙红的果实缀满枝头。
“这条胡同叫雨儿胡同。”清绾的声音在安静的巷子里显得格外清晰,“我上中学时最喜欢来这里写生,这边的建筑保留得比较好。”
走了约莫五分钟,眼前出现一座小巧的四合院,门楣上挂着“胡同博物馆”的木匾。
“这里收藏了很多老北京的生活物件。”清绾推开虚掩的木门,“我每次来都觉得特别亲切。”
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老物件:搪瓷脸盆、铁皮暖壶、二八自行车、老式收音机...清绾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每件物品的用途。
“这个缝纫机和我妈妈当年用的一模一样。”王鹏指着一台蝴蝶牌缝纫机说。
清绾点点头:“这些老物件特别有温度,每次看到它们,就能想象出从前的生活场景。”
在一个陈列着胡同老照片的展区,清绾停下脚步,仔细端详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几个孩子在胡同里踢毽子,背景的院墙和现在几乎没什么变化。
“我初中时第一次来南锣鼓巷写生,就坐在这个位置。”清绾轻声说,“那时候这条胡同特别安静,只有偶尔经过的自行车铃声。”
武朝阳静静地站在她身边,目光柔和:“下次我陪你一起来写生。”
从博物馆出来,已近正午。阳光明晃晃地照在胡同里,空气中飘来阵阵饭菜香。
“饿了。”赵磊摸着肚子,“咱们找个地方吃饭吧?”
清绾想了想:“我知道前面有家私房菜,他家的炸酱面特别地道。”
餐馆藏在一条更窄的胡同里,门口连个招牌都没有。推开木门,却别有洞天:小小的四合院,几间厢房改成了雅间,院子里种着石榴树,红彤彤的果实压弯了枝头。
老板是位面带笑容的中年人,看见清绾就熟稔地打招呼:“清绾来啦?好久不见。”
“李叔,带朋友来尝尝您的炸酱面。”
五人被安排在正房的雅间,推开木窗就能看到院子里的石榴树。清绾熟练地点了菜:炸酱面配八样面码,还有几个地道的北京小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