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次令人心惊肉跳的试探,何甜甜的额角已经渗出细密的汗珠。她修长的手指在铜环上轻轻移动,如同在弹奏一架无形的钢琴,每一个细微的转动都伴随着机括的轻微咔哒声,仿佛在回应她的触碰。空气中弥漫着尘埃和陈旧金属的气味,整个通道静得只能听到众人紧张的呼吸声。
“这个密码序列的排列方式让我想起《周易》中的六十四卦。”她低声自语,同时小心翼翼地转动着最后一个铜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是先天八卦的方位。张家人不愧是古代机关术的大师,他们将这些哲学思想融入实际设计中,让密码既有象征意义,又具备实用功能。”
叶天站在她身侧警戒,手电光扫过四周墙壁上的浮雕,沉声问道:“你确定这是正确的序列?万一出错,会不会触发更致命的陷阱?”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作为队长,他深知每一次决策都关乎全队的生死。
何甜甜深吸一口气,解释道:“按照张家人的习惯,他们喜欢在机关中融入易经智慧。我在敦煌遗书中见过类似的记载,张家人将八卦与星象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密码体系。比如,乾卦代表天,往往对应开启;坤卦代表地,可能关联封闭。这种设计在汉代墓葬中并不罕见——1980年,湖南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中就发现了类似的八卦锁,考古学家通过分析《易经》文本才成功破解。”
她一边说,一边调整铜环的角度。“根据《汉代机关术研究》的记录,张家人还常将五行学说融入机关。比如,金属性的机关往往与西方方位对应,而这里我们处于墓穴的东侧,所以需要优先调整震卦(雷)和巽卦(风)的环位。”她的手指最后停在兑卦位置上,轻轻一推。
随着最后一个铜环归位,石门内部传来一阵沉重而顺畅的机括转动声。那声音仿佛来自远古的回响,在寂静的通道中格外清晰,像是无数齿轮在黑暗中苏醒。老教授忍不住赞叹:“太精妙了!这机括声如此流畅,说明张家人的冶金技术远超同时代水平。据《考工记》记载,汉代工匠已能制造复合齿轮系统,但像这样经两千年仍运转自如的,实属罕见。”
“轰隆隆……”
石门缓缓向两侧滑开,露出后面一间不大的密室。空气中顿时弥漫开一股陈腐的气息,混合着青铜和尘土的特殊气味,让人联想到博物馆中的古老藏品。密室内部呈八角形,墙壁上刻满了繁复的星图,每一颗星都用银线镶嵌,在昏暗的光线下微微闪烁。正中央有一个汉白玉石台,石台上静静放置着几个大小不一、造型古朴的青铜铃铛。这些铃铛以一种特定的几何方式组合在一起,散发着幽幽的青色光泽,仿佛蕴藏着某种神秘能量。
“这……这就是完整的钥匙?”小张忍不住惊叹道,声音中带着敬畏,“看起来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我在博物馆见过类似的青铜器,但从未见过如此复杂的组合。”他凑近细看,铃铛表面的纹路在光线下流动,宛如活物。
何甜甜小心翼翼地靠近石台,从背包中取出探测仪器:“让我先检查一下是否有残余的机关。张家人常在宝物周围设置暗器,比如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就发现过连接毒弩的触发装置。”她启动多功能探测仪,屏幕上的数据快速滚动。“湿度正常,无放射性物质,电磁场稳定……但红外扫描显示石台下方有金属反应,可能隐藏着压力板。”
经过仔细检测,确认安全后,她才伸手将铃铛组合拿起。铃铛入手冰凉,上面刻满了比蛇眉铜鱼更加复杂的纹路,细看之下,那些纹路竟像是流动的星河,仿佛将整个宇宙浓缩于方寸之间。
“这些纹路……”老教授凑近细看,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与我们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上的纹饰有异曲同工之妙。据《山海经》记载,这种纹路被称为‘天机纹’,传说中能够沟通天地。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提及,某些古代部落使用这种纹饰进行祭祀,认为它能引导灵魂穿越维度。”他顿了顿,补充道:“2018年,四川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也支持这一点——出土的青铜器上类似纹路被证实与天文观测有关。”
何甜甜点头附和:“没错,现代超导理论研究表明,某些金属在特定条件下能产生量子纠缠效应。这些铃铛的青铜合金可能含有稀有元素,使其在振动时发出特殊频率的声波。”她轻轻摇晃铃铛,一阵清脆而奇特的音波在密室中回荡,墙壁上的星图似乎随之微微发光。
就在这时,密室的角落阴影里,突然传来一阵锁链拖地的刺耳声响,伴随着一种低沉而痛苦的嘶吼!声音来源处,黑暗仿佛活了过来,蠕动着令人不安的形状。
“警戒!”叶天立即喊道,手电光齐刷刷地照射向声音来源。光束穿透黑暗,照亮了一个高大的、似人非人的生物。它被粗大的铁链锁在墙角,身形异常魁梧,目测超过两米,皮肤呈不自然的青灰色,布满诡异的褶皱和缝合痕迹。最令人不安的是,它的四肢异常粗壮,指甲尖锐如钩,在灯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