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非遗展的开幕式当天,卢浮宫旁的展厅被晨光浸得暖融融的,连大理石地面都透着柔光。云溪竹绣的展台前,竹制展架格外醒目——这是王爷爷临行前连夜刨制的,竹纹里还留着云溪的晨露气息,展架边角特意磨圆,怕勾到绣品,和云溪绣坊的老展架一模一样。中央悬挂的“双星抱竹”装饰画最是吸睛,野蚕丝的珍珠白在射灯下泛着温润的光,指尖捻起垂下的丝头,能摸到“竹笼蒸茧”留下的细微毛羽——这是机器缫丝没有的“云溪质感”,星心藏着的太阳针脚极隐蔽,要凑到半臂距离才能看清。苏辰正蹲下身,用竹片垫在绣凳左腿下——李阿婆左手发力时会不自觉倾斜,这样能让她坐得更稳。小竹捧着那本旧绣谱站在一旁,绣谱封皮的蓝布被摩挲得发亮,皮埃尔则用法语向围观观众介绍,声音里满是自豪:“这是来自中国云溪的古法刺绣,丝线是竹海野蚕缫制的,纹样叫‘双星抱竹’——星芒是巴黎的洛可可曲线,星心藏着云溪的太阳针脚,用的是李阿婆传了三代的‘三绕一藏’针法,每一针都有温度。”前排穿唐装的华人阿姨立刻呼应:“我们是巴黎华人同乡会的,特意赶来看云溪绣,这手艺在国内都抢着订!”
展厅刚开放半小时,展台就被围得水泄不通。一个戴珍珠项链的法国老妇人指着“双星抱竹”,眼里闪着光:“这星星的针脚,像我祖母绣的祈福纹;这竹枝的弧度,又像塞纳河的波浪。”她接过小竹递来的丝线样本,指尖捻了捻:“比我收藏的丝绸更温润,带着自然的气息。”护城小兵001举着手机直播,镜头扫过人群里的华人面孔:“线上的家人们看,巴黎的华人特意赶来支持,还有从里昂、马赛开车过来的!”
正当皮埃尔准备请李阿婆现场演示时,三个穿黑西装的男人突然挤到台前,为首的人举着相机拍照,声音刻意放大:“大家快来看,这所谓的‘古法刺绣’,根本是机器批量生产的!我这里有证据,他们在国内就用机器绣冒充手工!”他晃了晃手里的U盘,“这里面有他们工厂的监控截图,还有工人的‘证言’。”人群瞬间骚动起来,几个欧洲记者立刻围上去,话筒递到苏辰面前:“请问这是真的吗?云溪竹绣的非遗认证是否存在水分?”
小竹气得脸通红,攥着绣绷的手发抖:“你胡说!我们的高端款全是手工绣的,基础款也是机器辅助、人工补魂!”对方冷笑一声:“小姑娘别狡辩,监控里明明是流水线作业。”苏辰按住小竹的肩膀,目光平静地看向那人:“麻烦你把监控截图调出来,我们当着所有人的面核对——云溪缫丝坊和绣坊的每个角落,都有玩家安装的直播摄像头,实时画面能追溯到三个月前,随时可以比对。”
那人脸色一变,却硬着头皮插U盘,可接连试了两次,电脑都提示“文件损坏”。这时,一个穿休闲装的年轻人挤进来,举着手机:“大家别信他!我是巴黎大学的留学生,昨天拍到这几个人和赵宏远的助理见面,这是照片和录音!”手机里传出清晰的对话:“只要把云溪的展台搞砸,赵总给你们每人两万欧元。”人群哗然,记者们立刻调转镜头,对准那三个男人。
李阿婆突然拍了拍绣凳扶手,小竹立刻会意,把提前准备好的竹绣架、野蚕丝线摆到台前。李阿婆扶着绣架慢慢坐下,左手捏起银绣针,小竹帮她穿好线——线是刚从云溪带来的新缫野蚕丝,泛着竹青色。“奶奶要现场绣‘三绕一藏’!”小竹的声音清亮,“大家看仔细,这针法机器根本仿不了,每道绕线的力度都不一样,藏针的位置也全凭手感。”
射灯聚焦在李阿婆的手上,她的左手虽有轻微颤抖,却每一针都精准无比。银绣针穿过绣布,竹青丝线绕出第一道弯,弧度像竹枝自然垂落;第二绕时力道稍减,线迹略细,是“藏针”的伏笔;第三绕收尾时,针脚轻轻一挑,丝线就隐进了布纹里,不留痕迹。皮埃尔在一旁解说:“这就是‘三绕一藏’的精髓,机器的线迹是均匀的,而手工的针脚有‘呼吸感’,这是人的温度,无法复制。”
刚才质疑的男人还想辩解,却被法国老妇人打断:“我绣了五十年刺绣,是不是手工一眼就看出来。这针脚里的力道变化,机器永远做不到。”她走到台前,指着李阿婆的手,“你们看她的指节,因为常年刺绣和中风泛着青,却把针握得这么稳,这是匠心,不是谎言。”华人观众里响起掌声,有人喊:“让他们出示证据,拿不出就道歉!”
那三个男人见状想溜,却被赶来的保安拦住——欧洲非遗协会的负责人带着警察来了,手里拿着赵宏远雇佣水军、伪造证据的调查函。“我们已经和中国文旅部门核实,赵宏远的诬告行为属实,”负责人对着记者宣布,“云溪竹绣是本次展会最具价值的非遗项目,我们将追加合作,在欧洲开设‘云溪竹绣传承工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