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寂边狱,死寂依旧,但内里蕴含的意味已然不同。何雨柱完成了初步的自我重塑,那旋转的“规则奇点”稳定下来,散发出一种内敛而磅礴的气息。他不再是被动承受命运的棋子,而是开始以执棋者的视角,审视这片囚禁他的牢笼,审视那隐藏在幕后的对手。
“定义权柄”的光芒不再仅仅用于防御与锚定,而是化作他延伸出去的、无形的 “感知触角” ,细致地、耐心地“抚摸”着静寂边狱的每一寸规则壁垒。
这一次,他的目的并非寻找蛮力突破的薄弱点——那在“秩序之影”绝对的力量优势面前几无可能。他的目标,是 理解。
理解这壁垒的构成原理,理解“秩序之影”构筑它所运用的规则技巧,理解其维持运转所依赖的底层逻辑链路。他要像最顶尖的黑客,不是去暴力砸碎防火墙,而是去分析它的代码,寻找它的协议漏洞,甚至… 尝试在其中留下一些不会被立刻察觉的、属于自己的 “后门” 或 “刻痕”。
他的意识,那融合了步高峰智慧与何雨柱坚韧的“规则奇点”,以前所未有的专注度运转着。“定义权柄”赋予他的,不仅仅是力量,更是一种直达规则本源的 “解读权限”。
他“看”到,静寂边狱的壁垒,并非单一的物质或能量屏障,而是由无数层致密交织的、代表着“绝对隔绝”、“信息静默”、“因果断流”等终极秩序的规则锁链构成。这些锁链环环相扣,逻辑自洽,几乎完美。
几乎。
在“定义权柄”的极致洞察下,何雨柱开始捕捉到一些极其细微的、或许连“秩序之影”自身都未曾在意,或者说在其绝对秩序框架下被视为“可接受误差”的 “规则毛刺”。
比如,在处理某些极其罕见的、由量子涨落引发的虚拟粒子对湮灭事件时,壁垒的规则响应会出现纳秒级的、完全可以忽略的逻辑延迟。
又比如,当外部宇宙某些超大型规则结构(如黑洞合并、超新星爆发)引发时空涟漪时,这种涟漪虽无法穿透壁垒,却会在其表面引发表层规则场的、极其微弱的、非破坏性的“谐波振动”。
这些“毛刺”和“谐波”,在“秩序之影”看来,是无意义的背景噪音,是维持绝对秩序所需付出的、微不足道的代价。
但在何雨柱眼中,它们是… 可以利用的缝隙。
他并没有试图去扩大这些缝隙,那无异于打草惊蛇。他做的,更加精妙,也更加隐蔽。
他调动起自身那独特的、“混沌有序”的力量,将其凝聚成比发丝还要纤细千万倍的 “规则刻刀” ,小心翼翼地、以几乎不消耗自身力量的方式,引导着那些自然产生的“规则谐波”,让它们在掠过壁垒某些特定节点时,其振动模式发生极其极其微妙的、偏向于“混沌有序”特性的 “偏振”。
这种“偏振”效应微弱到几乎不存在,就像在浩瀚的海洋中,引导一滴水珠的流动方向改变那么微不足道。它不会破坏壁垒结构,不会引发警报,甚至不会留下任何直接的能量或信息痕迹。
它留下的,是一种更加抽象的、规则层面的 “倾向性印记” 或者说 “适应性刻痕”。
就像水滴石穿,每一次谐波掠过,都在那绝对秩序的规则壁垒上,留下一个几乎无法探测的、更加容易被“混沌有序”力量所理解和共鸣的微小“凹点”。成千上万次,亿万次这样的“偏振”引导累积下来,这些“凹点”就会在壁垒的规则结构中,形成一条条极其隐蔽的、无形的 “共鸣路径”!
这些路径本身不具备传输能力,但它们的存在,使得何雨柱的“混沌有序”力量,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能够更容易地与壁垒本身产生更深层次的互动,甚至… 在一定程度上“欺骗”或“误导”壁垒的部分规则判定!
这是一个浩大而漫长的工程,需要极致的耐心和精密度。何雨柱沉浸在其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忘却了自身的处境,全部的心神都投入到这无声的“规则雕刻”之中。
…
与此同时,在外界,“秩序之影”也并未闲着。
逻辑核心在确认何雨柱进入“觉醒阶段”后,便启动了对“定义者文明”残留痕迹的全面追溯程序。庞大的算力被调动起来,如同最精密的筛子,过滤着浩瀚宇宙中自远古以来留存的所有信息尘埃,寻找着任何可能与那个早已湮灭文明相关的蛛丝马迹。
它必须搞清楚,这个布局究竟还有多少后手,何雨柱这个“变量核心”到底被赋予了怎样的终极权限。
同时,它对“规则牢笼”的监控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级别。无数新型的、专注于探测规则层面微观扰动的传感器被激活,如同无数双更加锐利的眼睛,死死盯住静寂边狱和内部的何雨柱,以及外部的织网与原点。
它感受到了某种变化,某种潜在的威胁正在酝酿,尽管它无法准确定位这种威胁的来源和形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