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老太太的存在,如同一册被岁月尘封、却隐约透出危险气息的孤本,始终横亘在我心头。易中海倒台未能撼动她分毫,街道办例行的关怀更显得她身份特殊。父亲何大清那笔糊涂账,以及易中海崩溃前未尽的嘶吼,都指向她可能掌握着更核心的秘密。如今我在厂里院内都初步站稳,调查的念头便不可抑制地再次萌生,但必须更加谨慎,不能重蹈易中海覆辙。
直接询问老太太无异于打草惊蛇。我得另辟蹊径。既然街道办对她有所关照,那么街道的档案室里,是否会留下关于她,或者关于当年何大清离职一事的蛛丝马迹?
这个念头让我心头一热,但随即冷静下来。街道办的档案,岂是我一个普通工人能随意查阅的?必须有正当理由,或者……合适的机会。
机会很快以另一种方式出现了。周三下午,厂里通知我去街道办参加一个关于“优秀职工与社区建设”的小型座谈会,算是标兵荣誉的后续活动。主讲人是王主任,参会的是附近几个厂子新评出的几个标兵和积极分子。
会议内容多是鼓励我们在岗位上创优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我认真听着,心里却活络开来。散会后,众人陆续离开,我故意磨蹭到最后,见王主任正在整理讲稿,便走上前去。
“王主任,今天的会让我很受启发。”我语气诚恳。
“有收获就好。”王主任笑了笑,看起来心情不错,“你们这些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肩上担子重啊。”
“是,我一定努力。”我顺势说道,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困惑和求知欲,“王主任,说到社区工作,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想向您请教。我们院里,像后院老太太那样的孤寡老人,街道一直很照顾。我就在想,作为邻居,尤其是年轻人,是不是也该多关心一下?但有时候又不知道该怎么帮,怕好心办坏事,也不了解老人们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我这话,既体现了积极向组织靠拢、关心社区的态度,又将话题自然地引向了后院老太太,合情合理。
王主任果然没有起疑,反而赞许地点点头:“何雨柱同志,你能有这个想法,很好!关心帮助孤寡老人,是我们社会提倡的新风尚。至于具体情况嘛……”她沉吟了一下,“街道对每位孤寡老人都有基本的档案记录,主要是为了落实政策和补助。不过这些涉及个人**,一般是不对外公开的。”
她顿了顿,看着我真诚(伪装出来的)的眼神,或许是觉得我这个标兵值得信任,又或许是觉得鼓励职工参与社区建设是好事,便松了松口:“当然,如果你确实是出于关心,想更好地提供帮助,以标兵的身份,向街道提出书面申请,说明情况,经过批准后,在街道干事陪同下,查阅一些不涉及核心**的基本情况,比如年龄、户籍来源、有无直系亲属等,也不是完全不可以。这需要严格的程序和理由。”
她这话,等于给我指了一条明路!虽然程序严格,但并非没有可能!
“我明白了,谢谢王主任指点!”我连忙道谢,“我就是想多了解些情况,看看能帮上什么忙,绝不会给您和街道添麻烦。”
“嗯,有这份心就好。”王主任点点头,拿起公文包,“具体怎么申请,你可以去问问档案室的小张,就说我让你去咨询的。”
“哎!好的,谢谢王主任!”
走出街道办,初夏的阳光有些晃眼。我心里却像打开了一扇窗,透进一丝光亮。王主任的默许和指点,让我看到了合法合规接触那些尘封档案的可能性。
我没有立刻去档案室,那样太着痕迹。我需要先准备一份合情合理、无可挑剔的书面申请。理由嘛,就是“作为院内标兵,希望更精准地帮扶孤寡老人,促进邻里和谐,特申请了解后院某某氏的基本情况,以便制定帮扶计划”。
接下来两天,我利用工余时间,字斟句酌地起草这份申请。语气务必诚恳,理由务必充分,完全站在街道工作和社区关怀的角度,不流露出任何个人探究**的目的。写完后又反复修改了几遍,直到自己觉得挑不出任何毛病。
周五上午,我带着写好的申请,再次来到街道办,找到了档案室。接待我的正是王主任提到的干事小张,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姑娘。
我说明来意,递上申请,并特意提到了王主任的指引。
小张姑娘仔细看了我的申请,又打量了我一下,大概是认出了我是最近风头正劲的标兵,态度很客气:“何雨柱同志,你的申请理由很充分,也符合政策鼓励的方向。不过查阅档案有规定,需要登记,而且我必须在场。”
“这是应该的,麻烦您了。”我态度谦和。
小张姑娘拿着我的申请进去请示了一下,很快出来,带我进了档案室旁边的一间小阅览室。里面光线很好,摆放着几张桌椅。
“你稍等,我去调取一下某某氏(后院老太太)的档案。”小张姑娘说着,走进了里面那排高大的档案柜之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