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防炮预热完成的提示音刚落,光幕上突然弹出刺眼的红色警报:“火控系统检测失败!核心芯片因长期锈蚀短路,无法启动自动瞄准功能,仅支持手动操控炮塔旋转与俯仰,瞄准需依赖外部摄像头画面与机械准星(十字刻痕)校准!”
火控失效?我盯着警报提示,心脏瞬间沉了下去。之前只关注能源接驳的风险,却忘了这门近防炮已经沉寂二十年,火控系统早已在岁月里锈蚀报废。手动瞄准 —— 意味着要通过两个布满雪花点的外部摄像头,操控锈迹斑斑的炮塔,将机械准星的十字刻痕精准对准 80 米外直径仅 50 厘米的能量节点,这难度不亚于在颠簸的船上用筷子夹起一粒移动的米粒。
“外部摄像头状态:舰首 1 号摄像头(主视角)画面分辨率 800×600,因镜头磨损与灰尘覆盖,画面清晰度仅 30%,存在 15% 的畸变;2 号摄像头(辅助视角)画面存在间歇性卡顿(每秒 3-5 帧),但无畸变,可用于校准主视角偏差。” 系统的光幕分屏显示两个摄像头画面:主视角里,磁力锁大门的轮廓模糊不清,能量节点的蓝光像一团朦胧的光晕,根本看不清具体边界;辅助视角虽然能勉强分辨节点形状,却每隔几秒就卡住,画面定格在某个瞬间,等恢复时又偏移了原位置。
我深吸一口气,将数据板放在炮塔操控台旁 —— 操控台是临时搭建的,由一个生锈的摇杆和两个旋钮组成:摇杆控制炮塔水平旋转(左 / 右),左侧旋钮调节俯仰角度(上 / 下),右侧旋钮调整摄像头焦距。我握住摇杆,指尖能感受到内部齿轮的滞涩感,每推动一毫米,都要克服铁锈产生的阻力,仿佛在操控一台即将散架的古董机器。
“先通过辅助视角粗调炮塔方向,将能量节点纳入主视角画面。当前炮塔初始角度:水平偏左 15°,俯仰偏低 8°,需向右旋转 15°,向上调整 8°。” 系统的机械音像精准的导航,我缓慢推动摇杆向右 ——“咯吱” 一声,炮塔底部传来金属摩擦的刺耳声响,主视角画面里的模糊轮廓开始缓慢向右移动,速度慢得像蜗牛爬行。
就在主视角即将捕捉到能量节点时,辅助视角突然卡顿,画面定格在大门左侧的废弃支架上。我不得不停下操作,紧盯着辅助视角的进度条 ——3 秒、5 秒、7 秒,画面终于恢复,却发现主视角已经因为摇杆的惯性多移动了 2°,能量节点再次移出画面边缘。
“该死!” 我低骂一声,不得不向左微调摇杆,重新将节点拉回视野。这种反复的调整让我烦躁不已,手心的汗水让摇杆变得越来越滑,每一次卡顿都像在故意捉弄我,将好不容易靠近的准星再次拉开距离。
无人机的干扰也在此时加剧 —— 通道后方传来 “嗡” 的一声,一架 PD-02 无人机突然突破之前的隐蔽区域,向舰首方向飞来,机身底部的扫描灯扫过近防炮炮塔,蓝色的能量示警光束擦着炮管飞过,在舱壁上留下一道焦痕。
“无人机 PD-02 进入攻击范围,正在向炮塔发起骚扰攻击,需优先规避,避免炮塔被击中导致机械卡滞!” 系统的警报音尖锐刺耳,我不得不暂时放弃瞄准,推动摇杆让炮塔向左旋转 5°,避开无人机的攻击路线。光束再次袭来,这次击中了舰首的观测窗,玻璃裂纹瞬间扩大,主视角画面的雪花点变得更密集,原本就模糊的节点几乎要与背景融为一体。
“必须尽快解决这架无人机,否则根本无法专注瞄准!” 我咬着牙,目光扫过操控台 —— 右侧有一个 “应急射击” 按钮,虽然无法精准瞄准,却能通过弹幕逼退无人机。我深吸一口气,在无人机再次俯冲时,按下按钮 —— 近防炮发出 “嗒嗒” 的试射声,几发子弹擦着无人机机身飞过,虽然没有击中,却让它受惊般向后撤退,暂时退出了攻击范围。
危机暂时解除,我重新将注意力放回瞄准上。这次我改变策略:用主视角跟踪节点大致位置,借助辅助视角的短暂清晰画面快速校准。当辅助视角恢复时,我立刻记住节点在画面中的坐标,在卡顿的间隙里,根据主视角的偏移量微调摇杆 —— 这种 “记忆瞄准” 的方式虽然笨拙,却比之前的反复调整效率更高。
炮塔缓慢向右旋转,俯仰角度也在逐渐上调。主视角里,能量节点的蓝光越来越清晰,终于能勉强分辨出菱形的轮廓。我转动右侧旋钮,将摄像头焦距调至最大 —— 画面瞬间放大,节点的细节却因为分辨率不足变得更加模糊,边缘像被打上了一层马赛克,只能通过辅助视角的清晰帧确认十字刻痕的对齐情况。
“当前炮塔水平偏差 3°,俯仰偏差 2°,十字刻痕与节点中心偏移约 10 厘米,需向右微调 3°,向上微调 2°。” 系统的实时校准数据在光幕上跳动,我屏住呼吸,将摇杆向右推动极小的幅度 —— 这次没有惯性偏移,主视角里的十字刻痕缓慢向节点靠近,辅助视角恰好恢复,显示刻痕已经对准节点左侧边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