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 号与 “铁砧” 号缓缓停靠在小行星带边缘的一处环形陨石群内 —— 这里碎石密度低,且环形结构能屏蔽外部信号,是雷诺筛选出的 “最优测试点”。驾驶舱内,乔治正反复检查干扰粒子发射器的保险栓,金属义肢在控制台上来回滑动,指尖因紧张而微微泛白;雷诺将系统切换到 “测试模式”,屏幕上弹出密密麻麻的参数监测项,从电容放电电压到屏蔽层能量吸收率,每一项都标注着 “实时记录”;星璃则靠在观测窗前,额间晶体的蓝光调至最敏锐,随时准备捕捉能量残留的细微波动。
“模拟信号发生器准备就绪,能量强度设为 0.5 级,相当于冷雾残留的 10%,不会吸引追猎者,只会激活周边的能量粒子。” 雷诺的声音打破寂静,他按下控制台的绿色按钮,“老兵” 号的备用天线发出一道微弱的淡蓝色信号,像一根细线,轻轻搅动着周围的宇宙空间。
星璃的身体瞬间绷紧,额间晶体的蓝光骤然亮了几分:“有反应了!左前方 3 公里处,检测到微弱的能量残留,是…… 之前冷雾消散后留下的暗物质粒子,正在向信号源移动!” 她的手指指向屏幕上的红点,“速度 0.2 马赫,预计 3 分钟后抵达测试范围。”
“各单位注意!3 分钟后进入一级戒备!” 乔治的声音带着兴奋,他将干扰粒子发射器的模式切换到 “自动触发”,“‘铁砧’号电容放电装置已就绪,电压 8kV,感应范围 3 米;‘老兵’号屏蔽层启动,能量吸收率设为 80%,随时准备记录数据!”
雷诺调出双船的实时监测画面,左侧是 “铁砧” 号船体外侧的电容阵列,每个电容的顶端都闪烁着淡红色的待机灯;右侧是 “老兵” 号的屏蔽层能量图谱,淡蓝色的防护网像一层薄膜,覆盖在船体表面。“数据记录仪已开启,重点记录电容放电响应时间、屏蔽层抗粒子穿透率、干扰粒子对能量残留的影响,每个参数每秒采样 10 次,确保数据完整。”
2 分 50 秒,能量残留的移动速度突然加快,星璃的声音再次响起:“粒子密度提升,从 0.1g/cm3 增至 0.3g/cm3,距离‘铁砧’号还有 500 米!”
“‘铁砧’号电容进入预充能状态!” 乔治按下预充按钮,屏幕上的电压数值开始稳步上升,从 8kV 升至 8.5kV—— 这是他特意预留的 “安全冗余”,确保能一次性打散粒子群。
当能量残留进入 “铁砧” 号 3 米感应范围的瞬间,电容阵列突然发出 “滋啦” 的脆响,淡蓝色的电流瞬间形成一道环形电场,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暗物质粒子牢牢困在其中。屏幕上的 “响应时间” 显示:0.08 秒,远低于预设的 0.5 秒标准;“粒子打散率” 在 10 秒内从 0% 飙升至 98%,只剩下零星的粒子碎片,在电场中缓慢消散。
“成了!电容放电装置起效了!” 乔治的拳头重重砸在控制台,金属义肢与钢板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8.5kV 电压刚好!既能打散粒子,又没对船体造成损伤,绝缘层温度才 45℃,远低于 180℃的上限!”
雷诺的目光紧紧盯着数据曲线:“响应时间比预期快 6 倍,粒子打散率接近 100%,这组数据远超设计目标!” 他转头看向星璃,“接下来测试屏蔽系统,把模拟信号强度提升到 1 级,吸引更多粒子,测试屏蔽层的抗穿透能力。”
星璃点头,调整感知范围:“信号强度提升后,周边 5 公里内的能量残留都被激活,形成了一股小型粒子流,预计 1 分钟后抵达‘老兵’号屏蔽层!”
雷诺立刻启动 “老兵” 号的屏蔽系统,屏幕上的能量图谱瞬间从 “淡蓝” 转为 “深蓝”,代表能量吸收率提升至 90%。“屏蔽层已进入强化模式,生物金属网开始工作,实时监测穿透粒子数量!”
1 分钟后,小型粒子流撞上 “老兵” 号的屏蔽层,像一群飞蛾扑向火焰。观测窗内,能看到淡蓝色的粒子在屏蔽层表面闪烁,却始终无法穿透那层薄薄的能量膜。屏幕上的 “穿透率” 数据始终稳定在 0.5% 以下,远低于预设的 5% 安全阈值;“屏蔽层温度” 缓慢上升至 60℃,散热系统自动启动后,很快回落至 40℃。
“穿透率 0.4%!散热正常!” 雷诺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生物金属网的能量吸收效果比预期还好,能主动吸附靠近的粒子,减轻屏蔽层的负担!”
乔治凑到 “老兵” 号的屏幕前,看着跳动的数据,金属义肢轻轻摩挲着下巴:“没想到这屏蔽层这么能扛!要是遇到真正的冷雾,只要我们保持能量供应,就能硬抗半小时以上,足够我们跃迁撤离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