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机器人传回的画面还在数据板上闪烁 —— 避难舱控制台旁的身影、储物架上的应急物资、暗下去的星图终端,每一个细节都像磁石般吸引着雷诺,却也让他在最后时刻保持着一丝清醒。距离避难舱仅 1 公里,胜利似乎触手可及,但他知道,“最后一公里” 往往藏着最容易被忽略的风险。
“系统,基于当前位置、避难舱坐标、小行星带分布,生成‘最终接近航线’—— 核心要求:1. 全程利用小行星带碎片作为天然掩护,避免暴露在开阔空域;2. 预留 5% 微型备用电池电量,若遭遇突发情况,可支撑姿态推进器进行‘紧急规避跃迁’(短距离快速位移,虽无法脱离星域,却能避开正面威胁);3. 标注 3 个‘应急停泊点’,若发现异常,可立即停靠并启动防御模式。” 雷诺的声音沉稳,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将 “谨慎” 刻进每一个航线参数里。
数据板的指示灯进入高速闪烁状态,微型备用电池的电量以 0.04%/ 分钟的速度消耗 —— 计算 “带掩护航线” 需要整合小行星带的实时漂移数据,难度远超之前的直线航线。10 分钟后,一条淡蓝色的航线图终于在屏幕上成型,系统同步弹出详细说明:
【最终接近航线(代号:星尘航线):
1. 第一段(当前停泊点→应急停泊点 A):沿编号 S-07、S-09 两块钛合金碎片之间的缝隙航行(间距约 50 米,可完全遮挡‘老兵’号舰体),航向 345°,速度 0.2m/s,耗时 15 分钟,消耗电量 0.01%;
2. 第二段(应急停泊点 A→应急停泊点 B):绕经直径 12 米的岩石碎片(编号 R-03)后侧,利用其遮挡可能来自避难舱方向的‘潜在观测’(虽未检测到观测信号,仍做最坏假设),航向调整为 012°,速度降至 0.15m/s,耗时 20 分钟,消耗电量 0.01%;
3. 第三段(应急停泊点 B→避难舱外侧停泊点):穿过编号 M-11、M-12 两块小型金属碎片形成的‘自然通道’(宽度约 30 米,无碰撞风险),最终停靠在避难舱左侧 100 米处(该位置既便于观察舱内情况,又能在紧急时快速撤离),航向 038°,速度 0.1m/s,耗时 10 分钟,消耗电量 0.005%;
4. 能量预留:全程消耗电量 0.025%,微型备用电池当前电量 1.87%,预留 5%(约 0.093%)后,剩余 1.75%,可支撑紧急规避跃迁(需消耗 0.08%),能量储备充足。】
屏幕上的动态模拟演示着航线过程:“老兵” 号像一条灵活的鱼,在密集的碎片间穿梭,每一段航程都被碎片牢牢掩护,从外部几乎无法察觉其轨迹;三个应急停泊点均匀分布在航线中,每个停泊点旁都有 “可快速撤离的备用通道”,像为 “安全” 上了三重保险。雷诺看着演示,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 这条航线既兼顾了 “隐蔽性”,又预留了 “应急方案”,是当前能做到的 “最优解”。
“系统,启动航线导航,将实时碎片漂移数据同步至操控台,每 30 秒更新一次位置偏差,若偏差超过 1 米,立即发出警报。” 雷诺的指令刚落,操控台中央的显示屏就切换为 “导航模式”,淡蓝色的航线图占据主画面,当前位置、目标方向、剩余距离等参数实时跳动,像一双 “精准的眼睛” 指引着方向。
接下来是最后的检查环节。雷诺先走到储物舱,清点应急物资:压缩饼干剩余 3.5 块(足够支撑 4 天)、饮用水(含再生水)约 2.8 升(可维持 5 天)、应急医疗包 1 个(含止血带、抗生素、烧伤膏)、维修工具齐全(尖嘴钳、螺丝刀、焊接工具均在)—— 即使在避难舱无法获取补给,当前物资也能支撑他返回 “老兵” 号后继续生存。
随后,他来到舰首的 PDG 近防炮旁,手动转动炮管 ——360° 旋转无任何卡顿,俯仰角度调整流畅,炮管侧面的反光镜已对准避难舱方向,若有异常,只需推动控制杆,就能让反光镜的光斑在舱门处闪烁,传递 “威慑信号”。他又检查了双组姿态推进器的喷嘴 —— 喷嘴清洁无堵塞,燃料管路压力正常,应急启动按钮的指示灯亮着绿色,确保 “紧急时能立刻响应”。
最后,他回到驾驶舱,检查维修机器人的状态 —— 机器人已从避难舱外侧退回,停在 “老兵” 号气闸舱旁,光学传感器、机械爪、应急电池均显示 “正常”,数据板与机器人的通讯信号稳定,延迟≤0.5 秒,随时可再次派出探查。“机器人,设定‘紧急撤离指令’,若我进入避难舱后,你检测到‘攻击性信号’(如武器能量波动、结构坍塌震动),立即向我发送警报,并启动气闸舱的‘紧急关闭’程序,防止危险进入舰内。” 雷诺对着数据板说道,机器人的光学传感器闪烁了两下,代表 “指令接收成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