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延伸、谐振与构筑
---
“磐石”基地 - 室外康复区。
阳光洒落在精心修剪的草坪上,微风带来泥土和青草的气息。这是李振重伤后,第一次踏出那座封闭的、充满消毒水气味的主基地大楼,来到这片开阔的室外康复区。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地面不再是平整的防滑垫,而是略带起伏的草地;光线不再恒定,树影摇曳,带来斑驳变幻的视觉干扰;远处隐约传来的车辆声、鸟鸣声,构成了复杂的环境音背景。
李振站在草坪边缘,深深吸了一口带着草木清香的空气,眼中闪过一丝久违的悸动。他依旧需要那副移动助行器,但握持的双手,比在室内时似乎放松了一些。
治疗师为他设定的路线,是一条蜿蜒穿过草坪、绕过几处低矮花坛、最终抵达一处凉亭的路径。距离不长,却包含了转向、轻微坡度、以及应对不平整地面等多种挑战。
第一步踏上草地,松软的触感让他的助行器腿微微下陷,身体随之晃动。他立刻稳住,调整了一下握姿,适应着这与室内截然不同的反馈。
转向花坛时,他需要更早地规划路径,更精细地控制助行器的角度和自己的身体扭转。一次急转中,左腿旧伤处因突然的发力传来一阵刺痛,让他动作僵滞了一瞬,额头渗出冷汗。但他咬紧牙关,没有停下,而是放缓速度,更加谨慎地完成了转向。
上坡时,他需要调用更多的核心和手臂力量,对抗重力;下坡时,则需控制速度,防止失控。
环境音的干扰也考验着他的注意力。一声突然的鸟鸣曾让他下意识地肩膀一紧,但他很快意识到那并非威胁,呼吸重新平稳下来。
林晚跟在他身后几步远的地方,目光始终追随着他,既担忧又充满期待。她能看出丈夫每一步的艰难,也能感受到他正在努力地将室内训练的成果,应用到这片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中。
当他最终安全抵达那座小小的凉亭,扶着柱子缓缓坐下时,汗水已经浸透了他的后背。他眺望着眼前的草坪、远处的基地建筑、以及更远方蔚蓝的天空,胸膛微微起伏。虽然疲惫,但那双看向外界的眼睛,却比在室内时……更加明亮,更加深邃。这一步,意味着他的康复世界,从“模拟”真正延伸到了“现实”,他的归途,拥有了更广阔的地平线。
---
“星火”神经引导核心舱。
控制室内,陈博士正进行着一项更为大胆的实验。他们不再仅仅输入单一或混合的情感频率信号,而是尝试输入……经过精密计算的、带有特定“信息结构”的复合信号。
这些信号模拟了林晚对李振说的一段完整的话:“阿振,看着前面那棵树,慢慢走过去,我在树下等你。” 这段话中,包含了视觉指引(树)、动作指令(走过去)、空间定位(前面)、情感承诺(等你) 等多重信息层次。
信号被转化为复杂的神经脉冲模式,注入兵牌。
令人震惊的现象再次发生!
陆远志的神经谐振基线,并未对这种复杂信息产生混乱的扰动。相反,它……开始以一种更加复杂的、多层次的波形进行响应!基线的整体活跃度提升,同时,在基线上……叠加了数种频率不同、振幅各异的“次级谐波”!
这些次级谐波……似乎……在与输入信号中的不同信息层次,进行着各自的“谐振”!
一种频率较快的谐波,与“动作指令”的频率段同步波动;
一种频率较慢、振幅较大的谐波,则与“情感承诺”的频率段产生共鸣;
甚至还有一种极其微弱的、持续存在的背景谐波,仿佛对应着“空间定位”的静态信息!
“多层级信息谐振确认!”助手的声音带着目睹神迹般的颤抖,“通道……它……不仅能处理情感,它似乎……能对复杂的、结构化的‘意图性信息’进行……解析和分层响应!这些次级谐波……就像是它内部不同的‘功能模块’被分别激活了!”
陈博士感到一阵头皮发麻的激动。这意味着,陆远志那沉寂的意识,可能并非一片虚无。它可能保留着处理和理解复杂外部信息的基本神经架构!这条纽带,就像一根探针,正在小心翼翼地……触碰和唤醒那些沉睡的“认知回路”!
“记录所有次级谐波的频率、振幅及与输入信息结构的对应关系!”陈博士的声音因激动而沙哑,“尝试输入更复杂的信息结构,比如……包含简单逻辑关系(‘因为……所以……’)或时间序列(‘先……然后……’)的语句!看看它的响应模式是否会进一步复杂化!”
这条纽带,正在从一个简单的“生命维持通道”,向着一个潜在的、“意识-外界”的……高带宽信息交互接口演化!每一次实验,都在揭开沉寂意识之下,那庞大冰山更为惊人的一角。
---
“磐石”基地 - 艺术治疗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