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下通道撤离的惊险,如同刺骨的冰水,浇醒了探索队初入葬骨平原时潜藏的一丝侥幸。希望确实存在,但获取希望的代价,远超乎想象。临时营地内,气氛不再是单纯的凝重,而是混合着劫后余生的喘息与破釜沉舟的决绝。
杨萤几乎是不眠不休地扑在那台存有守护机械数据的终端上。古老加密协议的破译工作异常艰难,数据包因连接中断而残缺不全,但她依然从中剥离出了一些关键信息碎片。她将守护机械系统称为“摇篮守卫协议”,而它们提到的“能量导管7B”的位置,通过与之前扫描的地下结构图进行交叉比对,终于被大致锁定——位于盆地边缘另一侧,一处被巨大金属残骸半掩埋的峡谷入口附近。
“根据‘协议’日志的只言片语,‘侵蚀体’——也就是噬能体,似乎对纯净的地脉能量流有特殊的趋向性。能量导管,尤其是受损泄露的导管,对它们而言就像是蜜糖。”杨萤指着光屏上标注出的位置,她的眼中有血丝,但目光锐利,“7B导管应该是连接‘摇篮’与外部能量网络(可能是其他节点或旧世界能源中心)的一条次要支线,它的泄露或阻塞,不仅削弱了‘摇篮’的能量供给,更可能吸引并滋养了大量的噬能体,形成了一个顽固的‘聚集点’。”
“所以,修复导管,既能切断噬能体的一个能量来源,又能增强‘摇篮’的稳定性,还能获得‘摇篮守卫’的进一步信任?”黄凌总结道,目光扫过围在简易沙盘周围的队员。
“理论上是这样。”杨萤点头,“但修复工作本身极具风险。首先,我们必须清理掉盘踞在导管附近的噬能体聚集点。其次,修复过程可能需要特定的工具和技术,我们不确定能否胜任。最后,整个过程很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噬能体骚动,甚至惊动盆地核心更强大的存在。”
“我们没有选择。”黄凌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被动等待,‘摇篮’失控的倒计时就不会停止。与守卫协议的合作是我们目前唯一的突破口。清除聚集点,是我们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行动计划被命名为“清道夫行动”。目标:清除能量导管7B附近的噬能体聚集点,评估导管损坏情况,为后续修复做准备。
鉴于噬能体对能量攻击近乎免疫(甚至可能被其吸收),常规的能量武器效果有限,反而可能成为它们的“食粮”。因此,这次行动的重心回归了最基础的物理手段。
苏茜带领队员们进行了紧急的战术调整训练。他们翻找出携带的少量高爆炸药、破片手雷、以及依靠动能和高温杀伤的白磷弹。杨萤则利用营地有限的设备,改造了一批特殊的“声波手雷”,其原理模仿了守护机械的高频振动波,虽然功率和范围远不及原版,但或许能在近距离对噬能体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压制效果。
阿雅的角色变得更加关键。她需要尽可能精确地感知聚集点噬能体的数量、分布和活动规律,以及评估周围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威胁。
出发前,阿雅再次进入深度感知状态。这一次,她坚持的时间更长,反馈的信息也更为具体。
“那个聚集点……像一团冰冷的、蠕动的水母……”她闭着眼,手指无意识地在沙盘上划过,“数量……很多,大概有三十到四十个个体……它们大部分都附着在一段……散发着微弱蓝光的东西上,那应该就是导管……还有少数在周围游荡……”
“有没有发现特别大的,或者能量反应特别强烈的个体?”黄凌追问。
阿雅仔细感应了片刻,摇了摇头:“没有……都是差不多的‘冰冷’感觉。但是……在聚集点更深的地下,我感觉到……一种很深的‘空洞’感,好像……下面还有东西,很大,但非常……安静,像是在沉睡。”
地下的空洞?沉睡的巨物?这无疑是一个新的变数,但眼下已无暇深究。
黎明再次降临,带着葬骨平原永恒的死寂与诡谲。“清道夫行动”小队整装待发。除了黄凌、杨萤、苏茜和五名最精锐的队员,阿雅也坚持要随行。
“我的感知能提前发现危险,也能判断清理是否彻底。”她的理由很充分,眼神坚定,“而且,离得近一些,我或许能更清楚地‘听’到导管和‘摇篮’的状态。”
黄凌看着她苍白但执拗的小脸,最终点了点头。他将一枚改进型的微型屏障发生器戴在阿雅手腕上:“跟紧杨萤,不要离开屏障范围。”
小队沿着盆地边缘,借助嶙峋的怪石和巨大的金属残骸掩护,向目标峡谷迂回前进。越是靠近,空气中那股甜腻的辐射尘味道似乎就越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令人不安的、如同低温灼烧般的能量气息。
终于,他们抵达了峡谷入口。眼前的景象令人倒吸一口凉气。
峡谷并不深,但两侧的岩壁和堆积如山的金属废墟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如同暗红色苔藓般的东西——那正是密密麻麻聚集在一起的噬能体!它们相互挤压、蠕动,身体半透明的质感让它们看起来像是一大团正在缓慢呼吸的、恶性的有机体。而在它们聚集的中心,隐约可见一段嵌入岩壁的、直径约一米的金属管道,管道表面布满了腐蚀的痕迹,几处裂缝中正丝丝缕缕地泄露着纯净的、蔚蓝色的地脉能量。那些泄露的能量,如同甘泉般被周围的噬能体贪婪地吸收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