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
陆辰宇吐出这五个字后,教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窗外,一片云翳恰好遮住了月亮,室内光线骤然暗淡,将他的面容隐入更深的阴影之中。
林溪的心脏在瞬间的紧缩后,反而奇异地平静下来。一种“果然如此”的宿命感攫住了她。那个在她登顶荣耀时刻悄然浮现的星芒图标,那个如同幽灵般窥探的“观星者”,其触角竟然就隐藏在她最成功的作品内部,隐藏在那片承载着她艺术理念与无限荣光的展厅之下。
讽刺,且令人不寒而栗。
“确定吗?”她的声音在寂静中显得异常清晰,没有惊慌,只有冰冷的确认。
“信号溯源三次,交叉验证,最终落点锁定在特展核心数据流的某个冗余节点上。伪装得很好,几乎与展陈系统融为一体。”陆辰宇的语调是技术性的冷静,但眼神锐利如鹰,“它不是来自外部攻击,更像是在系统搭建初期,或者说,在某个我们未曾察觉的时刻,被预先埋设的。”
预先埋设。这个词让林溪背脊生寒。这意味着,“观星者”的布局,远比他们想象得更早,更深。对方不仅了解他们的技术底细,甚至可能精准地预判了“溪辰”实验室与国家博物馆的合作,并提前布下了这枚暗棋。
“目的是什么?”林溪问。
“未知。目前只监测到微弱的、周期性的信息流出,内容高度加密,无法破译。没有表现出任何破坏性意图,更像是在……观察,或者说,采集。”陆辰宇的目光落在林溪身上,“采集特展的运行数据,观众反应,甚至……可能是你的创作逻辑本身。”
一种被当成实验品观察的屈辱感,混合着强烈的好奇,在林溪心中升腾。这个“观星者”,究竟是何方神圣?
“不能打草惊蛇。”林溪立刻做出了判断。在敌暗我明的情况下,贸然清除这个节点,只会让线索彻底中断。
陆辰宇颔首,显然与她想法一致:“我已经布置了反向追踪和隔离监控。它现在看到的,将是我们想让它看到的。”
一场在阴影中悄然展开的博弈,就此拉开序幕。而战场,正是林溪艺术皇冠上最璀璨的那颗明珠——国家博物馆特展。
接下来的日子,表面一切如常。
“平行世界的交响”特展热度持续攀升,参观者络绎不绝,赞誉有增无减。林溪依旧是那个备受瞩目的艺术家,出席必要的活动,接受深度的专访,谈论她的创作理念与未来规划。陆辰宇则忙于“新生”网络获奖后的战略扩张与国际合作,身影频繁出现在财经版块的头条。
他们依旧在各自的轨道上高效运行,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只有极少数核心成员知道,在那些光鲜的表象之下,一场无声的侦查与反侦查正在紧张进行。
陆辰宇的团队像最耐心的猎手,围绕着那个被标记的“星芒”节点,构建了一个无形的包围圈。他们分析其信息流出的模式,试图破解其加密逻辑,并小心翼翼地铺设着反向追踪的路径。这个过程极其精细且危险,如同在蛛网上行走,既要感知风的来向,又不能惊动潜伏的蜘蛛。
林溪则配合着他的行动,有意识地调整着特展部分非核心数据的交互模式,如同在鱼钩上放置不同的饵料,观察着“观星者”的反应。她将自己的感知力提升到极致,每一次踏入博物馆展厅,都像是在与一个看不见的对手进行意念上的交锋。
他们共享着一切信息,在深夜的加密通讯中,在哲学系教室的短暂碰面里,交换着彼此的发现与推测。这种并肩作战的感觉,不同于以往对抗沈玉媛时的同仇敌忾,更像是一场智力与耐心的终极考验,将他们之间的默契锤炼得更加坚不可摧。
然而,“观星者”展现出的技术实力和隐匿手段,远超他们的预期。反向追踪的路径几次在即将触及源头时,诡异地中断在遍布全球的代理服务器网络中,如同水滴融入大海,无迹可寻。
一个月后的一个傍晚,特展即将进入尾声。
林溪独自在展厅内做闭展前的最后一次巡视。巨大的环形沉浸式剧场正在播放《宇宙的弦音》,浩瀚的星云与细微的粒子在眼前生灭变幻,宏大的背景音乐烘托着一种超越个体的永恒感。
她站在观众席的后方,目光却并未完全投入那壮丽的景象,而是敏锐地感知着周围数据流的细微变化。突然,她佩戴的、与陆辰宇系统联动的微型感应器传来一阵极其轻微但频率特殊的震动——这是预设的警报,表明那个“星芒”节点正在启动一次不同于以往的数据传输,流量更大,加密层级更高。
几乎在同一时间,她的手机震动,是陆辰宇发来的加密信息:“信号异常,启动最高级别外溢。追踪路径已重新规划,有百分之三十概率锁定真实源区域。”
林溪的心跳漏了一拍。百分之三十,对于陆辰宇而言,这已经是一个值得全力一搏的概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