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分拣点的人员配置也定好了,不会让大伙忙不过来,也不会让大伙闲着。” 王海涛继续说,他的声音很洪亮,带着点当兵时的硬朗,“每个分拣点配一名店长、八名快递员、三名分拣员、两名客服 —— 店长负责管理网点,安排工作,解决问题,不能让网点乱成一锅粥;快递员负责取件和送件,要准时,要安全;分拣员负责分拣包裹,要快,要准,不能分错了,分错了要送错地方,耽误时间;客服负责处理网点的客户咨询和投诉,要耐心,要客气。店长的工资是每月三千五,加绩效(网点单量达标奖五百),要是单量超了,还能多拿奖金;快递员还是按单提成,每单一块五,月送件满一千单,额外奖两百,满一千五百单,额外奖五百,多劳多得;分拣员每月两千五,加绩效(分拣正确率达标奖三百),正确率要是能到九十九,还能多拿两百;客服每月两千二,加绩效(投诉解决率达标奖三百),解决率要是能到九十八,还能多拿两百。”
“咱还要优化路线,路线优化了,能省时间,能多送件,还能省油钱。” 王海涛拿出一张路线图,是他手绘的,上面标着每条路的名字和距离,还有红绿灯的数量,“比如东港区的快递员,之前是随便跑,想走哪条走哪条,有的时候绕远路,一天送不了多少件。现在咱把东港区划成八个片区,每个快递员负责一个片区,片区里的路线也定好了 —— 从分拣点出发,先送写字楼,写字楼上班的人多,早上送件他们在,下午送件他们可能不在;再送社区,社区里的大爷大妈早上买菜,下午在家,正好送件;最后送商超,商超晚上关门晚,晚点开也能送。这样能少走回头路,每天能多送十单到二十单,多送十单,就能多赚十五块,一个月就是四百五十块,够给家里买袋大米了。”
“咱还会给每个快递员配一个对讲机,不是新的,是二手的,五十块钱一个,能用就行。” 王海涛补充道,“要是遇到问题(比如找不到地址、车坏了),能随时跟店长联系,店长要是解决不了,再跟总部联系,不用再像现在这样,找不到地址就打电话,打电话要花钱,咱能省点是点。每个分拣点还会配两辆备用电动三轮,要是快递员的车坏了,先骑备用车送件,不耽误时效,等送完件再修车,修车的费用公司出,不用大伙自己掏。”
林滨海走到地图前,指着北港区的红点:“北港区是工业区,工厂多,寄件也多,之前咱们分拣点,送件要从东港区跑过去,来回要两个小时,现在建了分拣点,半小时就能到,能省很多时间。中港区是新城区,小区多,年轻人多,网购多,寄件也多,建了分拣点,能覆盖更多小区,送件更快。咱的网点要做到‘三个达标’:卫生达标(分拣点每天打扫,包裹摆放整齐,不能乱糟糟的,客户来取件看着也舒服),服务达标(员工态度好,不跟客户吵架,客户有问题要及时解决),时效达标(取件和送件不延误,不能让客户等太久)。每个月咱会给网点打分,前三名的网点,每个员工发一百块奖金;后两名的网点,店长要跟总部汇报,找原因,下次改进,要是连续三个月都是后两名,店长就要换了,不能占着位置不干活。”
老郑看着路线图,他负责的东港区第三片区,之前每天要跑三十多公里,现在优化路线后,只要跑二十多公里,能多送十单,多送十单,每个月能多赚一百五十块,够给儿子买两箱牛奶,还能买件新衣服。阿梅也觉得,分拣点扩大后,分拣会更方便,不用再挤在小屋里分拣了,现在的分拣点太小,夏天热得很,扩大后能多装几台风扇,能凉快些。
“咱现在虽然有融资,但钱不能乱花,要花在刀刃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不然再多的钱也不够花,公司早晚得垮。” 张淑敏又开口了,手里拿着一份成本表,上面记着每天的开支,字写得很小,密密麻麻的,是为了省纸。“咱的成本主要有三块:车辆成本、人工成本、场地成本。这三块成本,咱要尽量控制,避免浪费,浪费就是犯罪,咱不能犯罪。”
“先说说车辆成本。” 张淑敏说,她的手指在成本表上划着,“咱的电动三轮,每辆每天充电八度,电费一块钱一度,每天八块钱,一个月两百四十块。为了节省电费,咱要求电动三轮每天晚上充电(谷电五毛钱一度,比峰电便宜五毛),晚上十点到早上六点是谷电,这个时候充电,一个月能省一百二十块,一百辆电动三轮,一个月就能省一万两千块,够发四个快递员的工资了。金杯车每辆每天加油五十升,油价六块五,每天三百二十五块,一个月九千七百五十块。咱还跟‘滨海修车行’合作,电动三轮和金杯车坏了,去合作的修车行修,能打八折,比自己找修车行便宜,而且每月咱会给车辆做一次保养,换机油、检查轮胎,防止车辆经常坏,多花钱 —— 车辆经常坏,不仅要花维修费,还会耽误送件,耽误送件要赔客户钱,得不偿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