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卒快马奔入城门时,腰间的铜铃响得急促,连守城门的兵士都忘了查验。
只瞪着眼望着那匹汗津津的骏马直奔皇宫方向 —— 自去年元兵退走后,临安城已有许久未曾这般沸腾过。
朝堂之上,谢太后刚从太庙返回,案上的祭文余烬还未冷透,内侍便捧着捷报跌撞进来。
“太后!大捷!” 内侍的声音带着哭腔,双手将文书举过头顶,
“彭君将军已破大理,元兵尽数北逃;李莫愁、陆无双诸位将军拿下河西走廊,幽云十六州也已归复!”
满朝文武先是死寂,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几位白发老臣互相搀扶着起身,指着殿外的方向哽咽难言 。
他们中有人曾亲历靖康之耻,有人在元庭统治下忍辱偷生,如今亲眼见大宋失地尽数收回,早已泪湿衣襟。
户部尚书颤抖着出列,声音洪亮:
“太后!此乃千古伟业!自太祖皇帝开国以来,幽云十六州便是心头之痛,河西走廊更是隔绝西域百年!如今彭君将军一举收复,实乃列祖列宗庇佑,大宋之幸!”
谢太后接过捷报,指尖划过 “河西走廊”“幽云十六州” 等字样,眼眶再次泛红。
她抬头看向阶下的群臣,语气却比往日沉稳了许多:
“诸位卿家,捷报虽至,却不可懈怠。彭君将军在外征战日久,粮草军需需即刻筹备;各地流民安置、城池修缮,也需早日规划。”
“传哀旨意,命杨过将军从临安府库调拨粮草,运往大都与河西;命郭破虏将军前往幽云,安抚当地百姓,恢复市集秩序。”
“臣遵旨!” 杨过与郭破虏早已在殿外候着,闻言立刻进殿领旨。
杨过一身戎装未卸,铠甲上还沾着襄阳的尘土,他拱手道:“太后放心,臣这便去筹备粮草,定不耽误前方军需。”
殿外的欢呼声渐渐传到后宫,赵?正跟着先生读书,听到声响便跑出门外。
他看到宫女太监们互相传递着喜讯,连往日严肃的侍卫都面带笑意,便拉着先生的衣袖问道:
“先生,他们说彭将军赢了,是真的吗?”
先生蹲下身,指着远方的城墙,轻声道:“是啊,陛下。从今往后,长城以内皆是大宋国土,再无鞑靼骑兵南下了。”
而此时的大都,彭昭正陪着程英、青蘅、小龙女查看城防。
城门楼上,“大宋大都” 的匾额已替换掉原先的元庭标识,守城的兵士穿着崭新的铠甲,手中的火器泛着冷光。
程英捧着刚收到的捷报,递给彭昭笑道:“你爹爹那边已破大理,你李师叔他们也拿下了河西,如今就剩长城外的残元势力了。”
彭昭接过文书,目光扫过 “三路大军会师秦地” 的字样,点头道:
“元庭高层已灭,剩下的部落不过是一盘散沙。传我命令,让新军加紧操练,待彭君回来,便北上肃清草原残部,永绝后患。”
小龙女站在一旁,手中的长剑轻轻出鞘,语气清冷却坚定:
“我与青蘅会守住大都,不让任何元兵再踏入长城一步。”
与此同时,河西走廊的军营中,李莫愁正与陆无双、洪凌波、黄辰商议后续部署。
帐内的地图上,红色标记已覆盖整个河西,李莫愁指着西域方向,笑道:
“如今河西已归我大宋,下一步便是联络西域诸国。我已让人备好文书,明日便派使者前往回纥、于阗,告知他们大宋光复,愿与诸国通商交好。”
陆无双把玩着手中的火铳,接口道:“师父说得是。元人曾阻断西域商路,如今我们拿下河西,正好恢复往日的丝绸之路。只是草原上的残元势力还需提防,若他们勾结西域部落,恐生变数。”
“请师叔还有各位放心,我带一支骑兵驻守玉门关,定不让残元之人靠近河西半步。”
黄辰立刻起身,抱拳说道,谁叫他是唯一一个晚辈呢。
远在大理的彭君,此时正站在苍山之巅。
黄蓉陪着他并肩而立,脚下的大理城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市集上的商贩高声叫卖,孩童们在街头追逐嬉戏。
“如今长江以南已无元兵,长城以内尽归大宋,” 黄蓉轻声道,“你也该松口气了。”
彭君握住她的手,目光望向北方的草原,语气却带着一丝凝重:
“残元未除,还不能放松。彭昭在大都训练新军,李莫愁他们守着河西,待粮草筹备妥当,我们便北上草原,彻底肃清元人势力,让这片大地上的人们永享太平。”
他顿了顿,转头看向黄蓉,眼中满是温柔,“到那时,我便陪你回桃花岛,看看你说的桃花盛开的模样。”
黄蓉笑着点头,将头靠在他肩上。
苍山的风拂过两人的衣摆,远处的洱海波光粼粼,仿佛在诉说着这场跨越百年的光复伟业,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太平岁月。
太庙的朱漆门槛在秋日里泛着沉郁的光,谢太后牵着赵?的手,裙摆扫过青石板上的青苔,每一步都走得极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