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账户里那一万五千元的虚拟资金,在短短一周内已经无声无息地缩水了百分之八。韩风感觉自己像是在黑暗的房间里挥舞双臂,偶尔能击中目标,但更多的时候是扑空,甚至撞得自己生疼。最让他感到无力的经历发生在前天——他观察到“东风科技”在早盘强势拉升,激动之下全仓追进,买入后不到十分钟股价便封死涨停。他心中窃喜,盘算着当日便能斩获近十个点的浮盈。然而午后风云突变,大盘突然跳水,东风科技的涨停板被巨额卖单砸开,股价如高台跳水般直线下跌,最终竟以绿盘报收。他当日的浮盈无法兑现,只能眼睁睁看着利润一点点回吐,最终变为实实在在的浮亏。
这种无力感深深刺痛了他。另一天,他持有的“渤海股份”因突发利空消息,开盘便直接封死跌停板,巨大的卖单像山一样堆积在卖一位置。他连“割肉”离场的机会都没有,被牢牢地钉在跌停板上,承受着资产单日蒸发百分之十的剧痛。几次惨痛的教训后,韩风终于彻底明白,在这个市场里,光有知识和勇气远远不够,你必须首先了解并尊重这个战场最基本的规则。他暂停了所有的模拟操作,将全部精力转向了他之前认为“早已明白”的两个核心规则:T 1交易制度与涨跌停板限制。
他重新打开了券商软件,点开交易界面下的“查询”功能,仔细研究起自己的模拟交易交割单。上面清晰地记录着他每一笔买入和卖出的时间、价格和状态。他发现,凡是当天买入的股票,其“可卖数量”一栏都显示为零,直到第二个交易日开盘前,这个数字才会刷新为实际持股数量。“这就是T 1……”韩风喃喃自语。他之前只是在概念上知道“当天买不能当天卖”,但直到此刻,在亲身经历无法卖出的焦虑后,才对这条规则有了切肤的感受。
韩风开始在网络上搜索关于T 1制度的详细解读。他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规则,其内涵和影响远比他想象的复杂。“T”代表的是交易登记日,而“T 1”则是登记日的下一个交易日。这意味着,他T日买入股票,在T日当天这笔交易会被登记在册,但股票真正过户到他的账户需要等到T 1日。正因为股票在T日并未实际到账,所以他无法在当天卖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资金结算——当天卖出股票后,资金虽然会立刻回到他的证券账户,可以用于当天再次买入其他股票,但这笔资金却无法在当天通过银证转账提取到银行卡,同样需要等到T 1日。
“这就是所谓的‘股票T 1,资金T 0’。”韩风在笔记上写下这句话。他立刻意识到了这其中的策略性:他可以进行仓位轮换,但不能进行日内回转交易。他尝试在脑海中推演这种制度对市场生态的深刻塑造。在T 1的规则下,短线交易的容错率被大幅降低。他回想起自己操作“东风科技”的经历,一旦买入决策失误,当天便成了无法挽回的“锁定期”,他只能被动承受随后几个小时的价格波动风险,无论这波动多么剧烈。这种“被动”让他感到非常不适。他查阅资料发现,在海外许多市场实行的是T 0制度,投资者当天可以无限次地买入和卖出同一只股票。这种规则下,交易者拥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风险控制能力。而A股的T 1制度,自1995年实施以来,其核心目的一直被解读为抑制过度投机,维护市场稳定。“稳定……”韩风品味着这个词。从市场整体的角度看,T 1确实增加了短线投机资金的交易成本和时间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能冷却市场的非理性躁动。但对于他这样的个体交易者而言,这种“稳定”的代价,是牺牲了在日内及时纠错的权利。他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被捆住一只手的拳击手,面对市场的攻击,少了一种至关重要的防御和闪避手段。
如果说T 1是时间维度的限制,那么涨跌停板就是价格空间的枷锁。韩风对这一点有着更为血淋淋的切身体会——“渤海股份”的跌停惨案让他记忆犹新。他系统地梳理了目前A股的涨跌幅限制规则:主板普通股票在上市首日之后,涨跌幅限制为前一日收盘价的±10%;创业板、科创板的涨跌幅限制为±20%;而主板风险警示股票根据最新的征求意见稿,拟从±5%调整至±10%,与主板普通股票一致。这最后一条关于ST股票规则即将变化的信息,引起了韩风的特别注意。他仔细阅读了相关报道,交易所给出的调整理由是“提升定价效率”、“减少连续涨停或跌停现象”。
他立刻明白了这背后的逻辑。以他被套的“渤海股份”为例,5%的跌停板意味着,即使有巨大的利空,一天最多也只能下跌5%。这看似在保护投资者,减缓下跌速度,但实际上,由于下跌空间被人为压缩,会导致卖盘无法充分释放。其结果就是,巨大的卖单堆积在跌停价上,而买单则因为看不到足够的下跌空间而望而却步,最终导致流动性枯竭——他想卖都卖不掉。“这就像用一道矮坝去拦洪水,”韩风在日志中比喻道,“水位每天都在暴涨,但泄洪口只有那么一点大,洪水只会越积越多,不知道要多少个跌停才能宣泄完毕。”而将涨跌幅从5%放宽到10%,相当于加高了泄洪口,允许单日释放更多的卖压或买力,从而可能减少“一字板”连续跌停或涨停的天数,让价格能更快地到达其合理的平衡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