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风险第一”成为本能,“慢富哲学”融入血液,韩风发现,横亘在他与市场之间的最后一道迷障,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需要用整个交易生涯去体认的终极命题——市场永远是对的。
这七个字,他听过、看过、说过无数次。但在过去,它仅仅是一句正确而无力的口号,一句在亏损后用于自我安慰的托词,甚至是一句带着不甘与愤懑的抱怨。直到他将“风险”与“慢富”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后,他才真正开始触摸到这句话背后那冰冷、宏大且不容置疑的力量。
一、 迷障:我们为何总在与市场争辩?
韩风回顾自己过去的每一次挣扎,其本质都是一场与市场的、注定失败的争辩。
· 在融创中国上, 他的论点是:“它是龙头,土储雄厚,估值已低。”市场的判决是:股价持续暴跌。他的反应是:“市场错了,它过度恐慌了!”于是他选择“上诉”——死扛,甚至加仓。结果,市场维持“原判”,并让他付出了破产级的代价。
· 在东方雨虹上, 他的论点是:“技术图形完美,均线多头排列。”市场的判决是:一根长阴线粉碎所有幻想。他的反应是:“这不合理!是恶意洗盘!”他拒绝接受判决,结果在破位后承受了更大的损失。
他意识到,自己过去一直扮演着一个可笑的角色——一个在最高法院里,试图用法官(自己)那漏洞百出、充满个人偏见的“地方法律”,去挑战和质疑最高法院(市场)最终判决的狂徒。
这种争辩,源于人性深处的两种顽疾:
1. “自我正确”的执念: 我们的 ego(自我)无法轻易承认错误,因为那意味着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当市场走势与我们的判断相悖时,为了保护脆弱的自我,我们宁愿去否定那个庞大、客观、无法撼动的市场,也要坚守自己那可怜而渺小的“正确性”。
2. “控制幻觉”的成瘾: 我们潜意识里渴望世界按照我们的理解和预期运行。深入的研究、周密的计划,都强化了这种“一切尽在掌握”的幻觉。市场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是对这种幻觉的无情打击。争辩,是我们试图维系这种幻觉的最后努力。
二、 破障:“市场永远是对的”意味着什么?
真正的领悟,始于韩风停止将这句话视为一种“态度”,而是开始将其作为一种 “世界观” 来接受。
它意味着,市场的走势,是包含了一切已知与未知信息、一切理性与非理性情绪、一切宏观与微观力量的最终合力结果。 这个结果,本身就是一个终极事实。
· 它不关心你的成本价: 你认为跌到你的成本价就该反弹?市场对此一无所知,也毫不在意。
· 它不关心你的研究有多深入: 你认为基本面完美无瑕就该上涨?市场可能正在交易你看不见的远期风险。
· 它不关心你的逻辑有多严密: 你的推理无懈可击?市场可能正被一种非理性的群体情绪主导。
“市场永远是对的”,不是在评判市场行为的“合理性”或“道德性”,而是在陈述一个冰冷的客观现实:它的走势,就是此刻唯一的、不容置疑的“真相”。
想明白了这一点,韩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意识到,作为交易者,他的任务不是去评判市场(“它不该这样走”),而是去解读并应对市场(“它正在这样走,我该怎么办?”)。
三、 践行:从“与市场争辩”到“与自己对话”
当“与市场争辩”这个无效且耗能的行为被终止后,韩风发现,他将所有的能量和注意力,都收回到了自身。他的焦点,从外部不可控的市场,彻底转向了内部可控的自我。
“不与市场争辩,只与自己对话。” 这成了他每日盘中最重要的修行。
对话一:当买入后股价下跌……
· 旧模式(与市场争辩): “为什么跌?我的研究明明显示它该涨!肯定是主力洗盘,我要挺住!”
· 新模式(与自己对话):
· “市场用下跌告诉我,我最初的买入逻辑可能不成立,或者有我不知道的利空。”
· “我的系统设定的‘逻辑止损位’到了吗?”
· “到了。那么,我现在应该做的,不是质问市场,而是执行我的系统纪律——止损。”
· “这次止损,是我为认知不足或运气不佳所支付的合理成本。我接受它。”
对话二:当卖出后股价上涨……
· 旧模式(与市场争辩): “混蛋!我一卖就飞!这市场就是故意跟我作对!”
· 新模式(与自己对话):
· “市场用上涨告诉我,我可能卖早了,或者趋势比我想象的更强劲。”
· “我卖出是基于我的系统规则吗?(例如,达到了目标位,或触发了跟踪止盈)”
· “是的,我是按规则操作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