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阳台边的惊魂一刻,李建军的心里像压了块湿棉花,沉重又憋闷。他没敢告诉秀兰那个危险的念头,可那份“差点就丢下一切”的愧疚,像影子一样跟着他,让他越发觉得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地耗下去——他得好好治病,为了秀兰,也为了梦梦。
那天下午,阳光难得穿透云层,照在客厅的地板上,形成一道细长的光带。建军坐在沙发上,没有像往常那样发呆,而是打开手机,点开了康宁医院的官方预约网站。屏幕亮起的瞬间,他深吸了一口气,眼神里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真——这一次,他要好好选一个医生,他得对自己负责,更得对这个家负责。
他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先点开了精神科的医生列表。密密麻麻的名字跳出来,每个医生后面都跟着职称、擅长领域和患者评价。他没有像上次那样,一看到“博士”“主任医生”的头衔就心动,而是逐字逐句地看,像在审核一份重要的代码逻辑。
“擅长青少年心理问题”——跳过,他是成人重度抑郁,不对口。
“侧重焦虑症、强迫症治疗”——跳过,他的核心问题是抑郁引发的睡眠障碍和自我否定。
“主治医生,从医5年”——跳过,经验太浅,他怕对方把握不好他这种反复发作的复杂情况。
“博士,主任医生,擅长精神分裂症诊疗”——也跳过,头衔虽高,可擅长领域和他不匹配,而且上次张主任的药让他陷入浑噩,他现在对“高学历高职称”反而有了些抵触。
他的手指在屏幕上慢慢滑动,划过一个又一个名字,眼神越来越坚定。他要找的不是头衔最响的,而是真正懂成人重度抑郁、从医经验丰富、对患者认真负责的医生——就像以前他找技术伙伴,不看学历看能力,不看名头看踏实。
翻到页面中间,一个名字让他停住了手指——张卫国,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他点进详情页,仔细看了起来:“从医20年,擅长成人重度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结合中医疗法调理情绪,注重药物稳定与心理疏导结合,患者评价‘耐心负责’‘用药精准’‘不随意换药’”。
看着“从医20年”“不随意换药”这几个字,建军的心里莫名踏实了些。他又往下翻患者评价,大多是“张医生很有耐心,会认真听病情”“按他的方案吃药,状态稳定了很多”“不会随便开贵药,不任由患者要求调整药方”之类的话,没有夸张的夸赞,却透着真实的靠谱。
“就他了。”他小声嘀咕了一句,手指稳稳地点了“预约挂号”,选择了第二天上午的号。提交成功的瞬间,他轻轻舒了口气,像完成了一项艰巨的技术攻关,心里的那块湿棉花,似乎稍微轻了点。
秀兰端着水果走进来,看到他盯着手机屏幕,眼神专注,忍不住问:“在看什么呢?”
“预约医生。”建军抬起头,语气平静,“这次我仔细选了,张副主任医师,从医20年,专门看成人重度抑郁的。”
秀兰凑过来看了一眼,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只要你认真对待,肯定能好起来。明天我陪你一起去。”
第二天早上,建军特意换了件干净的浅灰色衬衫,头发也梳得整齐。出门前,他对着镜子看了看,虽然脸色依旧苍白,眼底还有淡淡的青黑,但眼神里没有了以前的茫然,多了些笃定。秀兰牵着他的手,能感觉到他的指尖不再像以前那样冰凉发抖,心里悄悄松了口气。
到了康宁医院,候诊区的电子屏依旧滚动着诊号,叫号声温和又机械。“请15号李先生到精神科三诊室就诊。”当听到自己的号时,建军深吸了一口气,挺直后背,跟着秀兰走进了诊室。
诊室里很安静,阳光透过百叶窗照进来,落在办公桌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张医生坐在桌后,穿着白大褂,看起来很沉稳。他没有像上次的医生那样面无表情,也没有过度热情,只是抬头看了他们一眼,温和地说:“坐吧,说说你的情况。”
秀兰想开口,建军却轻轻拍了拍她的手,示意自己来说。他从第一次失眠、吃安眠药,到换中药、换西药,再到这半年来换了3个医生、5次处方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没有隐瞒,也没有夸大,像在汇报一份详细的项目报告。
张医生一边听,一边点头,同时也在电脑中查看了建军以往的就诊记录。等建军说完。原本温和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眉头也越皱越紧,带着一种无声的严肃。
他抬头看着建军,眼神里带着明显的不满,语气也严厉起来:“你这是拿自己的病当儿戏!重度抑郁症本身就需要长期稳定的治疗,你倒好,三个月换了3个医生、5次处方,把自己的身体当成试药的容器?”
建军的头猛地低了下去,手指紧紧攥着裤子,像个被老师批评的学生。张医生的话像警钟一样,在他耳边炸开,每一个字都戳在他的痛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