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临江省会,没有汉东那般凛冽的寒风,空气中带着南方特有的、潮湿而又温润的气息。
然而,对于刚刚履新省委副书记的高育良而言,这里的每一缕空气,似乎都比汉东最冷的寒冬,还要冰冷几分。
省委组织部的同志将他送到那栋位于省委大院深处、分配给他的独栋小楼后,便客气地告辞离去。
没有欢迎,没有接风,甚至没有一个省委办公厅的副主任前来寒暄引路。
这份恰到好处的“程序化”接待背后,是一份无法被言说的、属于本土官僚体系对“空降者”的集体疏离与审视。
高育良没有在意这些。
他只是平静地,将自己带来的几箱书籍,一本本地,亲手码放到那排崭新的、却也冰冷的红木书架上。
他知道,在这座陌生的城市,在这盘早已被人下满了棋子的棋盘上,他唯一的盟友,只有他自己,和他那颗在宦海沉浮了半生、早已被淬炼得坚如磐石的心。
当天下午,临江省委书记秦天岳,在那间同样象征着最高权力的办公室里,“拨冗”接见了他这位新来的副手。
秦书记年近六旬,头发已有些花白,脸上挂着一副与世无恭的、温和的笑容。
他亲自为高育良泡上一杯产自本地的名茶,言语间充满了长辈对晚辈的亲切。
“育良同志,欢迎你来我们临江啊。”秦书记将一杯热茶推到高育良面前,“我听北京的老朋友说起过你,学者出身,理论水平高,是我们党内不可多得的儒将。你能来,是给我们临江的班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啊。”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达了欢迎,又不动声色地,点出了高育良“外来者”和“学者”的身份标签。
高育良姿态谦恭:“秦书记过誉了。我这次来,是来向您,向临江的同志们学习的。汉东的工作经验,到了临江,不一定适用。还请您以后,多多批评,多多指点。”
两人在办公室里,进行了一场充满了官场智慧和太极推手的“交心”。
秦书记热情洋溢地向他介绍了临江省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省会京海市,在李达康同志的带领下,GDP增速领跑全省,已经成为整个华东地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然而,在高育良即将告辞的时候,秦书记却仿佛不经意般,将他送到了办公室的窗边。
他指着窗外那片在夕阳下车水马龙、一片繁荣的城市,缓缓开口,那声音里,带着几分意味深长的告诫:
“育良啊,你看我们这座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多像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但是,画卷再美,也怕裱歪了。更怕的,是画卷下面,早已被白蚁蛀空了的墙。我们有些同志,光顾着给画上添彩,却忘了回头看看,那面墙,还能不能撑得住啊。”
说完,他重重地拍了拍高育良的肩膀,没有再多说一个字。
高育良的心,猛地沉了下去。
他知道,这位即将退休的老书记,已经用最隐晦,也最清晰的方式,向他点明了这片繁荣之下的、那看不见的巨大危机。
……
第二天上午,临江省委常委会,在这栋大楼的顶层正式召开。
这是高育良履新后,第一次,与他那位斗了半辈子的老对手,在这座全新的战场上,正面相逢。
京海市市委书记李达康,作为省委常委,正襟危坐。
他穿着一身标志性的深色夹克,那张一向充满了强势与决断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那双隐藏在镜片后的、如同鹰隼般锐利的眼睛,在与高育良的目光于空中交汇时,却迸发出了一丝毫不掩饰的、充满了挑衅意味的寒光。
会议议程,是关于京海市“新城东扩”计划的补充预算审批。
李达康亲自上台,用他那充满了感染力和不容置疑权威的语调,向在座的所有常委,描绘了一幅将京海打造成“国际化港口自贸区”的宏伟蓝图。
他的发言,数据详实,逻辑严密,充满了改革家的魄力与激情,瞬间就点燃了整个会场的气氛。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份宏伟蓝图中,准备鼓掌通过时,一个不疾不徐的、带着学者特有审慎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和谐。
“我倒是有几个不同的看法。”
高育良缓缓开口了。
“达康同志的报告,蓝图很宏伟,决心也很大。但是,我注意到,这份补充预算里,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资金,都将用于新城区的道路和港口建设。而对于老城区的棚户区改造、下岗职工安置、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治理等民生问题,预算却被一压再压。我想请问达康同志,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为了那些冰冷的GDP数字,还是为了让我们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民,能过上更有尊严、更幸福的生活?”
这番话,如同在烈火烹油的会场里,泼进了一瓢冰水!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了这两位新老对手的身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