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了《初等数学卷一》的编纂后,何维没有丝毫的停歇,立刻投入到了下一部着作——《力学入门》的撰写工作中。
如果说,数学是抽象的思维体操。那么,力学,就是改造现实世界最直接的工具。
他原以为,有了数学的基础,解释力学会容易得多。
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错得离谱。
当他试图用图画和公式,去解释最基础的“杠杆原理”时,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新的困境。
他可以轻易地画出一根杠杆,一个支点,并在两端画上不同重量的物体。
他也可以写下那个他烂熟于心的公式:动力 x 动力臂 = 阻力 x 阻力臂。
但是,当那个名叫“算”的天才少年,再一次向他提出那个直击灵魂的问题时,他再次感到了那种熟悉的无力感。
“老师,”少年指着那个公式,眼中充满了困惑,“我明白,按照您写的这个‘算式’,我们就能算出用多大的力气,可以撬动一块大石头。但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一根小小的木棍,只要放对了位置,就能产生那么大的力量?这个‘力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啊,为什么?
何维的大脑一片空白。
他知道这是“力矩平衡”,但他要如何跟一个原始人,去解释“力矩”这个根本不存在于他们语言中的物理概念?
他这才悲哀地发现,他那点“九年义务教育”的知识储备,在面对这些最根本的“为什么”时,是何等的浅薄和苍白。
他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他能应用这些规律,去制造起重机,去建造学宫。
但他无法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去解释这些规律的本质。
他可以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却成不了一个合格的科学家和导师。
接下来的几天,他试图去撰写“浮力”、“惯性”、“加速度”这些基础概念时,每一次,都会被同样的问题所困扰。
他讲述的知识,开始变得越来越像一种“天授的神谕”,而不是可以被推导和理解的“科学”。
“记住就行了,这就是规律。”
这句话,成了他课堂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他看到,学生们的眼中,虽然依旧充满了敬畏,但那种主动探索和质疑的光芒,却在渐渐地黯淡下去。
他们开始死记硬背,而不是真正地理解。
何维知道,这样下去,他培养出的,将是一群只会套用公式的“工匠”,而不是能独立思考、并推动文明前进的“学者”。
而这,不是他想要的。
更严重的问题,来自于他自身。
这种高强度的、需要不断地将现代知识体系进行“降维翻译”的脑力劳动,对他精力的消耗,是极其恐怖的。
他开始失眠,开始频繁地感到疲惫,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编写书籍所耗费的心力,超乎她他的想象。
他是一个优秀的战士,一个卓越的领袖,但他终究不是一个有天赋的学者。
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一边,是日新月异、需要他耗费大量精力去处理的城邦事务——两座新城的建设进度、与周边部落的外交、日益复杂的经济调控……
另一边,是同样需要他投入全部心血,却又感到力不从心的知识编纂工作。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这天深夜,阿月在为他整理书稿时,看着何维那张写满了疲惫的脸,终于忍不住开口了。
“何维,你太累了。”她的声音里,充满了心疼,“你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一个人扛着。”
何维苦笑着,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我知道。但这些书,比任何一座城池都重要。它们,是我们的未来。我必须在我的记忆还清晰的时候,把它们都写下来。”
“可是城里的事呢?”阿月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工作报告,“矛的都护府,请求增派更多的铁匠。渔港城的粮仓,也需要加固。这些,都需要你来做决定。”
何维沉默了。
是该从日常管理中抽身了,否则就会严重影响编写书籍的进度。
燧长老和老祭司风,是铜都城管理者的合适人选,但他们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无法担当大任。
阿月的能力担任管理者没人任何问题,但铜都学宫这边的教学,还有编写书籍一刻也离不开阿雅的协助。
禾根、坚和穗,是铜都城的中坚,从他们中提拔一个担任执政官,似乎也可以,但是关键的问题的他们识字不多,只会基本的算术,这是极其严重地短板。
何维需要一个年富力强、拥有新思想、能识字、懂算术的执政官,来分担他的重担。
他的目光,穿过石屋的窗户,望向了学宫的方向。
在那里,除了孩子们的读书声,还有一个少女的身影,每天都在忙碌着。
那少女就是阿雅。
那个他从披毛犀的犀角下救下的小女孩,如今,已经长成了一个十七岁的亭亭玉立的美少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