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别论篇
黄帝询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与静止、勇敢和怯懦的情况各有差异,那么他们的经脉血气是否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呢?”
岐伯回答说:“确实如此。人在受惊害怕、愤怒劳累、活动或静止等不同状态下,经脉血气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说,当人在夜间远行时,由于环境的黑暗和陌生,往往会产生恐惧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会影响到肾脏,使得肾脏的气脉受到干扰。而那些偏胜之气,就会趁机侵犯肺脏,导致肺气失调。”
岐伯接着解释道:“又比如,当人因坠落而受到惊吓时,恐惧不安的情绪主要源于肝脏,此时肝脏的气脉会受到影响。而那些偏胜之气则会侵犯脾脏,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再如,当人突然遭遇惊恐时,惊恐之气主要出自肺脏,这种情绪会使肺气受到冲击,而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对心脏造成不良影响。还有一种情况是,当人渡水而不慎跌仆时,惊慌之气不仅会出自肾脏,还会涉及到骨骼。”在这个时候,如果一个人拥有勇敢的气质和强健的体魄,那么他的气血就会畅通无阻地运行,身体自然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然而,如果一个人身体虚弱,气血运行不畅,那么就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可以说: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就是仔细观察病人的勇敢或怯懦程度,以及他们的骨肉和皮肤所呈现出的变化。通过这些方面的观察,医生就能够大致了解病人的病情,并以此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情况也会导致出汗。比如,当人饮食过饱时,汗水往往会从胃部流出;当人受到惊吓而精神受到削弱时,汗水则会从心脏部位渗出;当人负重远行时,汗水会从肾脏排出;当人疾走并感到恐惧时,汗水会从肝脏部位冒出;而当人的身体因劳动或劳苦而疲惫不堪时,汗水则会从脾脏渗出。
综上所述,春夏秋冬四季阴阳交替变化之际,人们之所以会生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度劳累所导致的。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道理。
当食物进入胃部后,它所化生的精微之气会有一部分被输送到肝脏。肝脏会对这些精微之气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转化,然后将剩余的精微之气滋养到筋上,以维持筋的正常功能和活动。
与此同时,食物入胃后所化生的五谷之气也会开始流动,并注入到心脏。心脏会将这些五谷之气进行吸收和利用,然后将多余的部分滋养到血脉中,以保证血液的正常循环和运行。
接着,脉气会随着经络的通道流动,最终到达肺部。肺部会将这些血气再次输送到全身的百脉之中,使其遍布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包括皮毛。这样一来,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都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供应。
当脉气和经气汇合后,它们会继续运行到六腑之中。六腑会对这些气血进行进一步的化生和转化,从而产生精神力量,并将其周流于四脏之间,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这些气血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系统,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这些变化的总体情况取决于阴阳是否平衡。如果阴阳平衡,那么气口的脉象就会表现出正常的状态,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气口的脉象来判断疾病的好坏。
此外,当水液进入胃部后,它会被分散开来,其精气会向上输送到脾脏。脾脏会对这些水液进行处理和运化,然后将其精气上归于肺部。肺部会通过肺气的运行来通调水道,将多余的水液下输到膀胱中。这样,水液就会在体内得到合理的分布和排泄,同时也会与五脏的经脉相互配合,顺应四时五脏阴阳的变化规律。这是一种可以通过测量来观察的正常生理现象。
宣明五气篇
宣明五气,其实就是对五脏之气的一种阐释和说明。这篇文章主要是以五脏作为研究对象,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五味、五气、五精、五病、五邪、五劳等等,详细地探讨了它们与五脏之间具体而微妙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饮食起居与发病之间的紧密联系。
首先来说说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酸、辛、苦、咸、甘这五味,分别进入肝、肺、心、肾、脾这五脏。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随意设定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生理和病理基础。
接着,我们来看看五脏之气所引发的病变。当心脏出现问题时,会表现为嗳气;肺部出现问题时,会表现为咳嗽;肝脏出现问题时,会表现为多言;脾脏出现问题时,会表现为吞酸;肾脏出现问题时,会表现为打哈欠、打喷嚏。此外,如果胃气失调,还会出现气逆、打嗝、有恐惧感等症状;大肠和小肠发生病变,则会导致腹泻;下焦出现问题,可能会引起水液泛溢,从而导致水肿;膀胱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排尿不畅,形成瘾闭,或者无法约束尿液,导致遗尿;而胆病则常常表现为容易发怒。这些就是所谓的五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