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伙伴们,今天我们要一同探讨的是中医经典着作《黄帝内经》中的三篇重要论述,分别是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以及灵兰秘典论。首先,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阴阳离合论。
在这篇节选中,重点阐述了阴阳离合的理论。这里所说的阴阳,具体所指的是人体的阴经和阳经。而所谓的离,意味着分离、分开;合,则表示合并、结合。这一理论指出,天属于阳,地属于阴;日属于阳,月属于阴。阴阳的数量合二为一,然后再分而为二,如此循环往复,没有尽头,呈现出一种数理关系。
黄帝对此提出了一个疑问:“我听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月小月相加,总共是三百六十天,从而构成了一年,人体也与之相互对应。然而,现今人体的三阴三阳,与天地阴阳之数却并不相互对应,这其中的缘由究竟是什么呢?”
岐伯回答道:“阴阳这个概念,其数目可以是十,但通过不断地推演,可以达到百;数目可以是千,但通过持续地推演,又可以达到万。即使是万这样巨大的数目,若继续演绎下去,也是无穷无尽的。然而,无论如何,它的核心原则始终离不开阴阳相互转化的道理。”
岐伯接着说:“在天地之间,当万物刚刚开始萌发,尚未破土而出的时候,我们将其称为处于阴处,也就是阴中之阴;而当它们破土而出,露出地面时,就被称为阴中之阳。”
他进一步解释道:“阳气具有推动万物生长的力量,而阴气则负责使万物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仰赖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生长,依靠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获,借助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依赖冬气的寒冷。这四季的气候变化,是自然界的规律,如果四时的顺序出现异常,天地间的万物就无法正常地生长、发育、收获和闭藏。”
最后,岐伯总结道:“阴阳变化的道理,对于人来说,同样也是可以用数来计算的。”
阴阳别论
本篇通过阴阳理论来解析脉象,其中节选的部分详细介绍了人体的四经十二从与一年的四时十二月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指出了阴脉和阳脉与人体生死的关联。
黄帝疑惑地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耐心地回答道:“四经,实际上是指与四季相对应的四个脉象。而十二从,则是指与一年中的十二个月相对应的十二经脉。脉象有阴脉和阳脉之分,只要能清楚地了解什么是阳脉,自然也就能够明白什么是阴脉;同样地,若能知晓什么是阴脉,也就能理解什么是阳脉了。阳脉共有五种,它们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五脏脉象。而且,在不同的季节里,又各自有其特定的脉象表现,所以阳脉总共会呈现出五五二十五种不同的脉象。”
岐伯接着解释道:“所谓的阴脉,其实就是指五脏中没有胃气的真脏脉。一旦真脏脉出现,那就意味着身体已经出现了衰败之象。而这种衰败之象一旦显现,那么死亡便在所难免了。与之相对的,所谓的阳脉,实际上指的就是胃脘所产生的胃气之脉。如果能够精准无误地辨别阳脉的状况,那么就能够精准地找到病根所在;若是能够明察秋毫地分辨出真脏脉的情况,那么也就能够推断出死亡的大致时间了。”
具体来说,诊察三阳经脉时,需要将手指放在头上;而诊察三阴经脉时,则需要将手指放在手上。无论是三阳经脉还是三阴经脉,它们的脉象都是一致的。通过辨别阳脉的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疾病所应该忌讳的方面;而通过辨别阴脉的结果,我们则可以推断出病人的死生之期。
因此,我们必须要谨慎地熟知阴脉与阳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诊断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而无需向别人求证而感到疑惑不定。
这里所说的脉象的阴阳,具体而言,脉去的为阴,脉来的为阳;脉静的为阴,脉动的为阳;脉迟的为阴,脉静的为阳。
灵兰秘典论
所谓灵兰秘典,乃是黄帝所珍藏的一部极为珍贵而又神秘的经典着作。这部典籍首先以官职为喻,详细地论述了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及其重要性。
在这部秘典中,明确指出心乃是人体的主帅,犹如一国之君,具有主宰全身的关键作用。书中强调:“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意思是说,如果心这个主帅能够明智地指挥和协调各个脏腑器官的工作,那么身体的各个部分就能保持安定和谐,从而实现养生延年的目的。反之,“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一旦心这个主帅失去了明智和正确的指挥,那么人体的十二个脏器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黄帝对此深感兴趣,于是向岐伯发问:“我想听你详细谈一谈人体这十二个脏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各自的高低贵贱是如何体现的呢?”
岐伯微笑着回答道:“你这问题可真是够细致入微的啊!那好吧,就让我来为你详细解说一番。首先呢,心这个器官啊,它就如同国家的君主一般,主宰着全身的运行。人的精神和意识,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