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伙伴们,晚上好!从今天晚上开始我想和大家讲解一下郝万山老师的一些医案,今天首先一起探讨一个有趣的话题。在中医理论中,有一个观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没有火力的血是死血”。
这句话出自清代着名医家唐宗海的《血证论》。唐宗海在书中指出:“夫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人之生,全赖乎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血液是气的载体,而气则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人的生命完全依赖于气的存在,如果气脱失了,即使血液还在,人也会面临生命危险。
唐宗海进一步解释道:“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一线之气不绝,则血可徐生,复还其故。”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失血但气还在,虽然情况危急,但仍然有生还的可能。只要那一丝微弱的气不断绝,血液就可以逐渐恢复,最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然而,如果是血虽然没有受伤,但气已经脱失了,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唐宗海说:“血未伤气先脱,虽安必死。”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平安无事,但由于气已经脱失,最终必然会导致死亡。
那么,这与我们本书的主旨有什么关系呢?本书的主旨是推崇一种“不上火”的生活方式。这里的“不上火”并不是指完全没有火气,而是指保持一种平和、正常的火气状态。因为和平、正常之火仍然是人之生命所必需的,是不可或缺的。
就像血液需要气的推动一样,我们的身体也需要适当的火气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火气过旺,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但如果完全没有火气,身体也会失去活力。因此,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火气,保持一种适度的状态,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
希望通过今晚的讨论,大家对“没有火力的血是死血”这个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更好地理解本书所推崇的“不上火”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谢谢大家!这和平之火,宛如阴阳中的“阳”,气血中的“气”一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明代名医张景岳曾对此下过定论:“阳来则生,阳去则死”。可以说,阳气就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是生命之火。
大约在五年前,我有幸陪同发明“排毒养颜胶囊”的姜良铎博士一同前往北京协和医院的 ICU 病房,去会诊一位脑出血手术后昏迷不醒的病人。姜博士作为中医内科的专家,尤其擅长处理这类高烧、昏迷的危重病人。
当我们抵达病房时,那位病人刚刚做完开颅手术,虽然医生已经成功地将他脑子里的淤血取出,但他仍然处于昏迷状态,高烧不退,神志也模糊不清。我们看到,他手术刀口处的血迹尚未干涸,但翻在缝合线外的皮肤却已经干枯,变得异常焦黑和单薄,仿佛那并不是一个活人身上应有的伤疤。
姜博士再次仔细查看了病人的状况,然后无奈地摇了摇头,沉重地说道:“病人的元气已经极度虚弱,几乎没有了活力,气血双虚啊!”与他一同会诊的协和医院主管医生不禁露出疑惑的神情,反驳道:“可是这个病人刚刚的化验指标都还正常,并没有贫血的迹象啊。”
姜博士并没有直接回应,而是指着病人的刀口和耳轮解释道:“就算是有血,那也是死血了,身体根本无法利用。你看这里,都已经干涸了……”他的语气充满了惋惜和无奈。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姜博士会诊后的第三天,那个病人竟然带着一个都没有少的血细胞离开了人世。这无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也让大家对中医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正如唐宗海所说:“运血者气也”,人的生命完全依赖于气。这个气,不仅仅是指人体的“火”,更是各个器官的功能,是生命所必需的能量。只有气充足,血液才能被有效地利用,人体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否则,即便血细胞一个都不少,血色素充足,指标合格,但只要没有气的推动,血液就如同死水一般,无法滋养身体,人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动力。人之所以能够活着,是因为有能量在源源不断地供应着。只有当各个器官组织都获得了足够的能量时,它们才能够正常地行使自己的功能。而这个能量的来源,就是我们所说的“火”。
在中医理论中,“火”有着更为正规的叫法,被称为“元阳”或者“阳气”。“元”字代表着最初、最根本的意思,而“阳”则指的是人体的能量。因此,元阳和阳气可以理解为是人身最根本的能量和最根本的动力,正是它们在推动着身体各个器官机能的正常运转。
就像天空如果失去了太阳一样,人身如果没有了火,也就是没有了元阳和阳气,那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素问》中有这样一句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阳气对于人身的重要性,就如同太阳对于天空的重要性一样。如果天空没有了太阳,就会变得一片黑暗;而人身失去了阳气,寿命也会因此而缩短,身体的各种机能也将无法正常发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