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呀!今天晚上呢,咱们就来聊一聊脾这个大总管。你们知道吗,脾可是非常重要的哦,如果脾出现了瘀滞,那痰湿就会像野草一样四处蔓延呢。
先来说说这个“仓廪之官”吧。古人认为胃和脾是通过一层膜相连的,所以就把它们合称为“仓廪之官”。这里的“仓廪”呢,其实就是指米库和粮仓啦,所以“仓廪之官”就是负责营养供给的哦。也就是说,脾胃在我们人体中可是主管后勤保障和供养的重要器官呢!它们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主运化和统摄血液。
那什么是“运化”呢?简单来说,“运化”就是消化、吸收、运输和转化的意思啦。脾主运化的功能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哦,一个是运化水谷精微,另一个就是运化水液啦。作为营养物质的供应站,脾运化精微的功能可是相当重要的呢!它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充足的营养,满足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哦。所以呀,古人都称“脾为后天之本”呢!如果脾的这种功能减退,脾失健运,那么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运输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时候,人们可能会出现胃口差、不想吃东西的情况,即使吃了东西,也会感觉饭后腹胀不适,甚至可能出现腹泻等症状。长此以往,身体无法得到足够的营养,就会逐渐变得全身乏力、消瘦不堪,精神状态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变得萎靡不振。
不仅如此,脾对于体内水液的吸收和运转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脾气虚弱或者脾阳虚时,水湿运化就会失调,从而导致水湿在体内停留。如果这些水湿停留在肌肤,就会引发水肿;而如果水湿停留在体腔,比如胸腔、腹腔等部位,就会导致胸水或腹水的出现。正因为如此,中医才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说法。
此外,脾还主统血。简单来说,脾能够统摄控制周身血液的流行,确保血液顺着经脉正常运行,而不会溢出血管之外。然而,在病态情况下,如果脾气虚弱,就会出现气不摄血的现象,导致血液失去统摄之力,从而溢出络脉。这样一来,人体就可能出现尿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症状。这种病理现象被称为“脾不统血”。
《黄帝内经》中提到:“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这里的“谏议之官”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所谓“谏”,即规劝之意,而谏官则是负责规劝国王改正错误的人。国王作为一国之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即便他说错话或做错事,一般人也往往不敢轻易指出。然而,唯独谏官有权利且有责任指出皇帝的过错,他们敢于直言进谏,毫不留情地给皇帝泼冷水,犹如敲响一记警钟,使皇帝能够及时清醒过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从而避免酿成更大的悲剧。
那么,在皇帝身边侍奉的众多官员中,究竟有谁能够真正做到给皇帝谏言,时时刻刻提醒他呢?答案便是谏言大夫。然而,为何我们不直接将脾称为谏言大夫,而是称之为大总管呢?这是因为谏言大夫仅仅是在语言上指出皇帝的错误,而脾所承担的责任远不止于此。脾不仅要像谏言大夫一样,及时发现并指出身体的问题,还要统管身体的一切大小事务,就如同一个大总管一样,全面负责身体的正常运转。
既然是大总管,那么身体中至关重要的物质之一——血,自然也在脾的管辖范围之内。《黄帝内经》有言:“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那么血究竟从何而来呢?它正是由我们摄入的饮食精微所化生。脾犹如一位尽责的分配者和运送员,不仅负责将这些饮食精微合理分配、运送至身体各处,还肩负着统摄血液的重要职责。“统”即统摄、控制之意。这就如同马路上的交警,指挥着交通,使道路保持畅通。一旦交警缺席,无人管理,有的司机便会肆意逆行,有的则会在禁止拐弯的路口强行拐弯,最终导致整个交通陷入混乱。脾在身体中统摄血液,使其不致外溢,让血液能够沿着正常的路线循环运转。倘若脾出现问题,统摄功能丧失,血液就会四处流溢,不再遵循正常的路径。例如,女性朋友来月经时,月经本应向下流淌,可若是脾统摄血液的功能丧失,血就可能上溢,从鼻子中流出,此乃经血倒流。若脾统血的功能减弱,还会导致血虚的现象以及容易出血的状况,如便血、皮下出血、子宫出血等,并伴有一些脾虚的症状。
血溢出脉外,就会变成瘀血。这就好比我们煮粥时,若未能控制好火候,粥就会溢出锅外,流到灶台上,甚至会流进煤气灶眼里。若是不能及时清理,时间一久,这溢出的粥就会干结变硬,牢牢粘在灶台上,堵住煤气灶眼,难以清理。血也是如此,不受脾统摄的血就仿佛脱离了组织的孤雁,孤零零的,进而凝结成瘀血。这些瘀血会将经脉堵塞,导致正常的血无法通行,气也会随之滞缓下来。
脾统血,乃是人体的免疫器官,其自身疾病较为罕见。然而,一旦出现问题,人体的整体健康就会亮起红灯,因为平日里切不可忽视对脾脏的保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