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我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重要的话题——气血不通的根本原因以及它是如何产生的。
气血不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形成的因素众多。首先,寒、热(火)、虚、湿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气血不畅。寒邪会使血液凝结,热邪则会使血液沸腾,虚证会导致气血不足,湿邪会阻碍气血的运行。此外,精神情志的变化、饮食习惯的不良、环境居住的不适以及跌扑外伤等也都可能引发气血不通。
其中,虚、郁、寒、热与气血不通的关系尤为密切。当人体虚弱时,气血运行无力,容易形成血瘀;情绪抑郁时,气机会阻滞,导致气血不畅;寒邪入侵时,血液会凝结成瘀;而热邪炽盛时,血液则会因受热而瘀滞。
血液的流畅运行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只有血液在脉中不停地循环流动,才能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并带走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然而,如果由于气滞、气虚、血热、血寒等原因,导致血液在脉内停滞,或者因为跌打损伤等原因,使得血液溢出脉外,就会形成血瘀。
气血不通不仅是一种病理产物,还可能成为引发其他疾病的致病因素。许多疾病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气血不通,这进一步说明了保持气血通畅的重要性。
那么,气血不通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分析气血不通的各种原因及其相互关系,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一是寒邪致瘀。
寒是冬季的主气,寒邪致病多发生在冬季。寒邪分为内寒和外寒,两者有所区别。外寒是指外界的寒气侵犯人体而引发疾病的病邪,当寒邪侵袭肌表时,被称为伤寒;而如果寒邪直接侵入脏腑,则被称为中寒。内寒则是由于人体机能衰退,阳气不足所导致的病症。虽然内寒和外寒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例如,阳虚内寒的人更容易感受外寒;而外寒侵入人体后,也容易损伤阳气,从而引发内寒。
寒邪属于阴邪,其性质寒冷,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当卫阳受到寒邪的侵袭时,人体就会出现恶寒的症状;如果寒邪深入体内,直接伤及脾胃或肺肾之阳,就会导致畏寒肢冷、下利清谷等症状的出现。此外,寒邪还具有凝滞的特性,容易导致气血凝滞,使经脉不通畅。正如中医所说的“不通则痛”,寒邪会引起周身疼痛或肮腹疼痛等各种疼痛症状。同时,寒邪还有收引的特点,当寒邪伤人时,容易使气机收敛牵引,从而产生疼痛。
寒邪侵袭人体,首先侵犯皮毛腠理,导致毛窍收缩,卫阳郁闭。此时人体会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如果寒邪进一步深入肌肉经络,就会使肌肉拘急不伸、肢体冷厥不仁、脉象浮紧。
寒邪致病与肾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肾中藏有真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无论是外寒还是内寒,都可能导致体内气血瘀堵。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阴胜则阳病”,寒邪最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一旦身体里的阳气受损或被遏制,就无法正常地温煦机体。
气是血液运行的统帅,对血有着推动、统摄和化生的作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气者血之帅也。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热则行,气寒则凝。”血在经脉中之所以能够不停地运行,周流全身,正是依靠气的推动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如果人体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受到损伤,气的运行就会受到阻碍,血液自然也会停滞不前。
气滞血瘀,会使得经脉不通畅,这就如同道路堵塞一般。而“不通则痛”,当我们感到寒冷时,身体常常会出现周身疼痛或脘腹疼痛等症状,这便是气滞血瘀的典型表现。寒邪属于阴邪,具有收缩牵引的特性,寒主凝滞,意味着它会使气血凝结阻滞。这其实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热胀冷缩”原理相似,气血受到寒邪的阻滞,运行就会变得不畅,血流速度减缓,血液就容易凝聚,进而导致血瘀症或者加重原有的血瘀状况。
不仅寒邪会导致血瘀,热邪同样也是引发血瘀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血液受到热邪的煎熬时,就会像被加热的液体一样,逐渐凝聚成瘀。热邪是六淫之一,当人体遭受热邪侵袭后,会出现一系列热象,如发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发黄、烦躁不安、舌苔黄、舌质红、脉象数等。当热邪过盛时,还可能引发抽搐、痉挛等风动症状,甚至导致出血等严重后果。
三是气滞血瘀。
人体内的气如同宇宙中的能量流一般,是不断运动且相互关联的。气的升降出入,如同四季更替、日夜交替一样自然而有序。血液的流动、能量的转化、汗液的流出以及大小便的排泄等等,都依赖着气的推动和调节。
然而,有一天,这股原本顺畅的气在身体的某个角落突然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阻挡住了,它的运动戛然而止。紧接着,血液的流动也像是失去了动力一般,逐渐变得缓慢甚至停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