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的重建在伤痛与坚韧中缓慢推进。城墙的缺口被临时用粗大的原木和冻结的泥浆堵上,如同巨兽身上粗糙结痂的伤口。幸存者们沉默地清理着废墟,埋葬同伴,眼神中少了战前的惶恐,多了几分被血与火淬炼过的麻木与坚定。活着,本身就已是一种胜利,而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生存,则需要更强大的力量。
林凡的身体在精心调养和自身【融卦境】的强大恢复力下,逐渐好转。他虽然依旧清瘦,脸色却不再那般骇人,行走时也已无需倚杖。他将更多的时间投入了对“寂灭星轨”信息的研究,以及自身力量的梳理与提升。
联合研究室内,氛围比以往更加专注。李斯特博士带领的团队,在林凡提供的“卦象”视角辅助下,对解密数据的解析效率大大提升。他们不再仅仅将数据视为冰冷的符号,而是尝试理解其背后代表的“规则意象”。
“看这里,”李斯特指着一段描述某个“星轨”节点能量异常衰变的记录,“按照常规能量守恒,这种衰变速率是不合理的。但若将其视为‘否’卦(天地不交)的极致表现,阴阳隔绝,生机断绝,那么这种违反常理的急速衰败,反而符合其‘规则逻辑’。”
他又调出林凡之前勾勒的、针对“低语信标”的化解轨迹:“而你的这种介入方式,更像是强行注入了一丝‘泰’卦(地天泰)的意象,使得被隔绝的阴阳重新有了交流的可能,故而能从内部瓦解其结构。”
这种跨体系的“翻译”与印证,让双方都获益匪浅。星环同盟获得了理解超常规现象的新范式,而林凡则借助科技的数据化和严谨推演,将自己对《易》道的许多模糊感悟变得更加清晰、系统。
与此同时,在林凡的提议和周镇岳的支持下,龙城内部也开始了一场悄然的变革。
校场之上,不再仅仅是体术和基础武技的锤炼。几位对《易经》有所研究的学者(有些甚至是旧时代幸存下来的老学究),被请了出来,面向所有守军和有意向的民众,开设了最基础的易学讲堂。从阴阳五行、八卦类象开始,讲解天地万物运行变化的道理。
起初,响应者寥寥。在朝不保夕的废土,这些“虚无缥缈”的道理,远不如一把磨锋利的刀更有吸引力。
但林凡亲自去了几次。他并未讲述高深的卦变,只是站在台上,看着台下那些面带疑惑或麻木的脸庞,平静地开口:
“我知道,大家觉得这些没用。不能当饭吃,不能杀怪物。”
“但我想问,我们为何而战?只是为了活着吗?”
“若只为活着,与城外那些行尸走肉般的荒兽何异?”
“我们战斗,是为了守护脚下这片土地,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能看见冰雪消融后的春天,是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份‘道理’和‘希望’。”
“《易》道,便是这天地间,最根本的‘道理’之一。明其理,可知吉凶,可辨方向,可……让我等微弱之力,也能借天地之势,护佑想护佑之人。”
他的话语没有慷慨激昂,却带着一种洞彻世事的平静力量,如同水滴石穿,悄然浸润着听者的心田。加之他在战场上如同神迹般的表现,渐渐有人开始认真倾听,尝试去理解那些看似玄奥的符号与概念。
叶灵均负责指导石鸢,也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一些拥有火行天赋的年轻人,如何将离火之力与“离”卦那“明丽”、“附着”的意境结合,使得火焰的控制更加精妙,而非一味追求狂暴。
雷烈则将他那至刚至阳的雷霆血气,与“乾”卦的“刚健”、“不息”之意融合,虽然他自己说不出太多道理,但那拳势中蕴含的“道理”却越发纯粹浩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跟他修炼的战士。
这一点点的改变,如同星火,微弱却持续地亮起。龙城的力量,正在从单纯的武力,向着与道相合的方向,发生着质的蜕变。
这一日,林凡正在静室中调息,心神与怀中碎片交融,尝试着更深入地沟通“地魄”碎片中蕴含的、关于那场远古灾难的记忆碎片。忽然,他心有所感,睁开了眼睛。
只见石鸢端着一个木盘,小心翼翼地走了进来。盘子里不是食物或汤药,而是几块颜色、形状各异的普通石头,以及一小撮湿润的泥土。
“恩人,”石鸢将木盘放在林凡面前,小脸上带着一丝兴奋和期待,“我……我好像能感觉到,它们……不太一样了。”
林凡微微一怔,随即明白了她的意思。他温和地问道:“哦?怎么不一样?”
石鸢伸出小手,轻轻抚摸着一块灰褐色的石头,闭着眼睛,仔细感受着:“这块……里面好像有很多小小的‘房间’,空空的,很干渴……”她又碰了碰旁边一块带着暗红色纹路的石头,“这块……里面好像有小小的火苗在睡觉,暖暖的……”最后,她用手指蘸了点泥土,放在鼻尖嗅了嗅,“这个……有很多很多看不见的‘小生命’,它们在呼吸,在努力长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