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在死寂的冰原上沉默前行。风雪是唯一的背景音,但更沉重的是弥漫在人与人之间的猜疑与警惕。奥丁之眼小队保持着标准的战术队形,但每个人的眼角余光都或多或少地锁定在队伍中间那个看似恢复正常、甚至比平时更加沉默专注的李斯特博士身上。
艾莉西亚的指令通过加密频道简短而清晰地传达,她不再轻易做出肢体接触,与李斯特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林凡的警告如同冰锥,刺破了她对局势的最后一丝乐观。一个被未知存在控制的顶尖技术专家,其破坏力可能堪比一支军队。
林凡走在稍靠后的位置,【观卦境】如同无形的雷达,持续锁定着李斯特身上那团晦暗扭曲的“蛊”卦气机。他能感觉到,那东西在李斯特体内并非静止,而是在不断“编译”和“适应”,试图更完美地模拟李斯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同时,它也在贪婪地汲取着李斯特大脑中储存的海量知识——关于星环同盟、关于科技、关于这个世界,以及…关于林凡和易镜玄图碎片。
“林凡先生,”李斯特突然开口,声音平稳地透过风雪传来,他没有回头,仿佛只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进行学术探讨,“根据我的初步分析,冰原祭坛崩塌后,地脉能量正在缓慢重新分布。你对这种‘坤舆’之力的流向,是否有更具体的感知?比如,它是否倾向于流向能量更‘匮乏’的区域,遵循某种…宇宙熵增的原理?还是受到更深层意志的引导?”
这个问题听起来极其专业,符合李斯特的身份。但林凡敏锐地捕捉到那平静语调下隐藏的一丝探究,尤其是对“坤舆之力”和“深层意志”的关注。
林凡心中凛然,知道这是附身李斯特的虚空意志在试探,试图理解碎片力量的本质和运作规律。他不能透露太多,但完全回避反而显得可疑。
他斟酌片刻,缓缓答道:“地脉如江河,自有其道。枯则润之,盈则泄之,此为自然平衡之道,可视为一种宏观的‘熵’之调节。至于意志…天地不言,四时行焉。或许并非某个具体的‘意志’,而是万物共生所遵循的…‘不易’之理。”他刻意引用了《易经》中“不易”的概念,既回答了问题,又将答案导向了哲学层面,避免了具体细节。
“‘不易’之理…”李斯特低声重复了一遍,语气没有任何波动,但林凡通过【观卦境】,察觉到那“蛊”卦气机微微波动了一下,似乎在记录和分析这个信息。“很有趣的比喻。那么,这种‘理’,是否可能被外力…比如某种更高层级的信息编码…所覆盖或重写呢?”
这个问题已然带上了一丝危险的意味。
叶灵均和雷烈虽然不太懂这些深奥的讨论,但本能地感觉到了不安,一左一右更加靠近了林凡。
艾莉西亚的眉头也皱了起来,李斯特的问题已经开始触及危险的边界。“李斯特,专注环境监测和数据记录。”她出声提醒,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
“明白,队长。”李斯特从善如流,立刻停止了追问,重新拿起仪器进行扫描,仿佛刚才真的只是一次纯粹的学术交流。
然而,林凡知道,试探远未结束。那潜伏的恶意如同隐藏在冰层下的暗流,随时可能掀起新的波澜。
果然,在接下来的路程中,李斯特开始利用他的知识和权限,进行更隐蔽的干扰。
当奥丁之眼小队的侦察器发现一条相对安全的冰谷通道时,李斯特会“适时”地提出一些基于“数据分析”的“优化建议”,这些建议初听之下合情合理,比如“绕开一片能量读数轻微异常的区域”或“选择一条坡度更缓的路径”,但林凡通过【观卦境】结合对地脉的感知,发现这些“优化”路线要么会稍微偏离龙城的方向,要么会经过一些气机隐晦、可能存在未知风险的地点。
他在试图 subtly 地引导队伍偏离正确路线,或者增加行程中的变数!
林凡没有立刻戳穿,而是在李斯特每次提出建议后,都会以“感知到前方地脉更为顺畅”或“感应到哨所方向传来的微弱信号”等理由,看似无意地提出另一条路径。艾莉西亚显然也察觉到了异常,她每次都选择综合双方意见,但最终决策往往更倾向于看似更直接、更快速的路线,实际上也就是林凡暗示的路线。
几次之后,李斯特不再主动提出路线建议,恢复了沉默。但林凡能感觉到,那“蛊”卦气机中的恶意更加凝练了。
这是一种无声的交锋,发生在看似平静的行军途中,依赖于洞察、智慧与意志的较量。
天色愈发昏暗,仿佛永夜的帷幕正在缓缓落下。气温急剧下降,连奥丁之眼小队成员的高级防护服表面都开始凝结厚厚的白霜。能量储备的警报声偶尔响起,提醒着众人资源正在不断消耗。
“队长,按照当前速度和路线,预计还需四小时抵达预设哨所坐标。但能源储备…可能无法支撑全员维持最高防护标准超过三小时。”一名队员低声向艾莉西亚汇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