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城市却依旧灯火通明。林薇站在医院走廊的尽头,手机屏幕的冷光映在她略显疲惫的脸上。母亲刚刚做完手术,尚在昏迷中,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不容许她有片刻停歇。苏曼君送来的那份“礼物”,此刻正安静地躺在她的电子邮箱里——这不是普通的商业情报,而是足以扭转战局的关键筹码。
“我们需要立即行动。”林薇的声音透过加密通讯传来,远在公司的秦悦和乔娜都能感受到她语气中不同寻常的决断。这个在病榻前和手术室外远程指挥的领导者,正在经历着职业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
精密布局:一份报告的分量
会议室里,秦悦和公司的首席法务顾问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八个小时。桌上散落着各种法律文献、行业标准和案例分析报告。苏曼君提供的线索就像一张精密的地图,指引着他们找到了一条通往胜利的蹊径。
“关键在于合法性。”秦悦指着投影上的《反垄断法》条款,“公约草案中关于技术准入门槛的设置,明显超出了必要的范围。”她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调出国内外类似案例,“看,去年欧盟就曾否决过类似的行业标准提案,理由正是防止大企业利用标准制定权排除竞争。”
法务顾问推了推眼镜,补充道:“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促进法》明确规定,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斥中小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公约中关于企业资质的要求,实际上将90%的中小企业排除在外。”
这份报告不是简单的质疑,而是一份建立在严密法律论证基础上的专业文件。每一个观点都辅以详实的证据链,每一个结论都经过反复推敲。林薇在审阅时特别强调:“我们要的不是情绪化的控诉,而是让专业人士无可辩驳的事实和逻辑。”
与此同时,乔娜正在构建她的传播网络。这个曾经在财经媒体界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人士,深谙信息传播的奥秘。“关键不是说什么,而是谁来说,在什么场合说。”她对着团队解释道,“我们需要让这份报告在恰当的时机,出现在恰当的人手中。”
精准出击:一场无声的战役
就在徐天阵营为即将到来的表决做最后准备时,一场精心策划的“精准狙击”已经悄然展开。
周一早晨,行业协会的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同时收到了这份报告。其中一位退休的老教授在仔细阅读后,当即致电协会秘书长:“这样的公约草案如果真的通过,将是行业的灾难。”与此同时,五家权威的财经和法律媒体也收到了背景资料,编辑们敏锐地意识到这其中蕴含的新闻价值。
周二,市场监管总局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内部会议上提到了这份报告:“行业协会的自律公约不能成为垄断的工具,这个问题值得关注。”同一天,几家核心媒体的深度报道开始酝酿,话题直指行业健康发展与反垄断的平衡。
乔娜特别安排了一次非正式的行业研讨会,邀请了几位有影响力的学者和媒体人。在会上,关于公约草案的讨论自然而然地展开,那些经过精心准备的观点,如同种子般撒在了肥沃的土壤上。
“最巧妙的是,所有这些行动都在法律和行业规范的框架内进行。”事后复盘时,秦悦不无钦佩地说,“我们只是提供了信息,决策和判断的权力始终掌握在相关方手中。”
风云突变:不可阻挡的转折
徐天第一次感觉到事情不对劲,是在周三的预备会议上。几位平时对他言听计从的理事,这次却表现得异常谨慎。“徐总,这个公约是不是再斟酌一下?外面有些不太好的声音。”一位理事委婉地提醒。
随后的事态发展超出了任何人的预期。周四出版的《财经观察》刊登了题为《行业标准还是垄断工具?》的深度报道,文中大量引用了那份报告的观点,却没有直接提及报告本身。同一天,法律专业媒体《法治前沿》也发表了专家文章,从法理角度分析了行业自律的边界。
协会内部的反对声音如同滚雪球般越来越大。最让徐天措手不及的是,连一向支持他的几家大型企业也开始动摇。“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不想被扣上垄断的帽子。”一家企业的代表在电话中直言不讳。
周五上午,就在徐天准备强行推动表决的前一小时,他接到了协会会长的直接电话:“天儿,这个事暂时放一放吧。刚才市场监管总局来了电话,表示要关注此事。现在表决不合适。”
就这样,原定的表决被无限期推迟。徐天阵营苦心经营的攻势,在即将成功的最后一刻土崩瓦解。
胜利之后:更深层的意义
这场胜利的意义,远不止于挫败一次具体的攻势。在“钉刺”联盟的内部总结会上,林薇指出了更深层次的影响:“这是我们第一次在行业规则制定的层面,正面挑战‘寰宇’并取得了胜利。这意味着,我们不再是被动应对的防守方,而是有能力参与游戏规则制定的玩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