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简陋的草棚之下,一块粗糙的石板上,整齐地堆放着一捆捆捆好的糙纸绘本。
这些绘本每一本都被之前拉木板车的旧麻绳紧紧地捆绑着,绳结是村民们教的“防滑结”,它紧紧地勒在牛皮纸的褶皱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仔细观察这些绘本的封面内侧,还能看到一些种子壳沾在上面,这些种子壳似乎是被米糊粘上去的,隐隐约约能闻到一股淡淡的玉米香气。
而这些绘本的地址,则是周曼带着孩子们一笔一划亲手写上去的,字迹虽然歪歪扭扭,甚至还有些把“工地”写成了“工也”,但却透露出一种质朴和纯真。
周大爷蹲在一旁,认真地帮忙把这些绘本装进竹筐里。他一边装,一边感慨地说:“星娱寄绘本,肯定会用快递袋把它们裹得严严实实的。
但咱们不一样,咱们就用这竹筐装,再用麻绳捆好,让那些快递员一看就知道,这里面装的可不是普通的包裹,而是咱们乡野的念想啊!”
岳川看着竹筐里的绘本,指尖划过一本带化肥印的,突然说:“让收到绘本的家长,在留白页写句话、画个小画寄回来,咱们做‘双向思念绘本’。”
这话是借鉴前世地球“异地联动书信绘本”的模式——让 sender 和 receiver 共同完成内容,让思念形成闭环,只是换了“乡野-城市”的场景,伪装成“捆绘本时的灵感”。
凌薇立刻在每本绘本的最后一页,用铅笔划了个歪歪扭扭的框:“这里留着让爸妈画,比如画工地的塔吊、出租屋的窗户,”她边划边说,“星娱要是搞这个,肯定会印好‘家长模板’,让他们照着填,哪会给这么大的空白,让他们自由画。”
陆哲把之前录的“家长专属音频”导进二维码——扫这个码,能听到孩子们的声音:“爸爸,你看我画的草棚夜戏,马灯是晕乎乎的”“妈妈,绘本的纸糙糙的,像田埂的泥”。
“这些话比任何文案都戳人,”他戴着耳机说,“星娱的音频只会放明星的‘祝福语录’,哪有孩子的童声实在。”
林野的相机跟着快递员的三轮车,拍绘本被搬上车的瞬间——竹筐撞在车斗上,发出“咚咚”的闷响,麻绳随着车的晃动轻轻晃,像在跟草棚告别。
“要把这段拍进后续的短片里,”他对着岳川喊,“让城里的家长知道,绘本是从田埂上、草棚里,带着泥痕寄过去的。”
夏晚晴抱着吉他,坐在竹筐旁弹唱新编的《远信谣》:“糙纸皱,麻绳捆,绘本装着乡野的魂;塔吊高,出租门,爸妈看了念儿孙。”
调子比之前更缓,带着点离别的软,村民们跟着哼,有个大娘哼着哼着就红了眼:“我家娃在深圳打工,要是收到这绘本,肯定会哭。”
可当天下午,星娱就发了“‘乡野-城市’双展联动”通稿——在城里的商场搭了个“乡野绘本展”,用新纸仿的糙纸绘本挂了满墙,旁边摆着充气玉米、塑料竹筐;
还雇了些人假装“打工家长”,拿着绘本对着镜头哭,手里的绘本纸页光滑,连个褶皱都没有。
通稿里写着“让城市与乡野的思念,通过绘本相连”,配图里的商场亮得刺眼,和乡野的昏暗格格不入。
“连假装哭都没眼泪,”周曼刷到通稿,把手机递给岳川,“咱们的家长收到绘本,哭是因为摸到了糙纸的痕、听到了娃的声,他们这是对着镜头挤眼泪,太假了。”
果然,网友很快扒出“假家长”的破绽:“这人昨天还在星娱的直播里当‘乡野村民’,今天就变打工家长了?”“手里的绘本是新印的,连种子壳都没有,川晴的绘本可是每本都有独一无二的痕。”
三天后,第一批“回信”寄了回来——不是快递,是村民在城里打工的亲戚帮忙捎的,用的是工地的旧信纸、出租屋的快递盒纸,上面画着家长们的“城市故事”:有个爸爸画了工地的塔吊,旁边写着“娃,爸爸每天看着塔吊,就像看着你拉的木板车”;有个妈妈用口红画了出租屋的小窗,写着“宝贝,妈妈的窗对着月亮,跟村里的月亮一样圆”;还有个大叔画了碗泡面,旁边写着“想喝家里的玉米粥,比泡面香一百倍”。
凌薇把这些“回信”贴在草棚的立柱上,和孩子们的画对着贴——左边是“乡野的夜戏”,右边是“城市的塔吊”,中间用细麻绳连起来,像一条跨越城野的思念线。
“星娱的双展联动,只是摆摆样子,”她边贴边说,“咱们这才是真的‘连’,纸连着纸,心连着心。”
陆哲把家长的留言录进音频,和之前的童声混在一起——爸爸的声音带着工地的沙,妈妈的声音沾着出租屋的暖,和孩子们的童声凑在一起,像一首跨越千里的合唱。
“这要加进‘双向思念绘本’的续集里,”他对着团队说,“读者扫二维码,能听到‘娃喊爸妈’和‘爸妈回信’,星娱的展连真声音都没有,哪有这共情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