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田埂还沾着露水,岳川蹲在草棚旁,看着村民大叔把新收的玉米倒进粗瓷盆——玉米粒饱满,泛着浅黄的光,沾着的湿泥没来得及擦,在盆底积成薄薄一层。
“把昨晚的夜戏、田埂上的故事,都做成绘本吧,”他突然回头,指尖点着盆里的玉米,“让孩子们的画、马灯的光、粥锅的热气,都留在纸页上。”
这话是借鉴前世地球“乡土绘本”的创作逻辑——用儿童手绘、真实场景照片、口述文字构建内容,让纸质载体成为记忆的延伸,只是换了“乡野夜戏”的主题,伪装成“看着玉米粥冒热气时的灵感”。
周曼刚把粥锅架在土灶上,闻言立刻掏出笔记本:“咱们分两步来,凌薇负责排版,把孩子们的手绘和林野拍的照片拼在一起;陆哲给每一页配专属音频,扫二维码就能听蛙鸣、粥声、童声。”
凌薇立刻从背包里翻出一沓孩子们的画——有张画着草棚夜戏,马灯的光用蜡笔涂得晕乎乎的,粥锅旁的小人都张着嘴,像在唱“喝粥谣”;还有张画着田埂上的木板车,竹筐里的画掉出来几张,被风吹得飘在空中。
“星娱要是做绘本,肯定会用电脑修图,把画改得精致,”她边翻边说,“可这蜡笔的涂痕、画歪的马灯,才是孩子眼里的真,修了就没味了。”
林野扛着相机去拍绘本素材——镜头对准土灶上的玉米粥,蒸汽裹着光,在镜头前氤氲出朦胧感;
拍马灯的灯芯,上面还留着昨晚烧过的黑痕;拍草棚立柱上的手绘戏票,纸边被风吹得卷起来,沾着点泥点。
“这些细节都要放进绘本,”他对着岳川说,“星娱的绘本只会印明星和塑料道具,哪会拍这些带泥的、带痕的真东西。”
陆哲则蹲在草棚旁,调试昨晚录的背景音——把蛙鸣调得轻一点,混进孩子们喝粥的“吸溜”声;把胡琴的哑感压底,衬着夏晚晴软乎乎的“喝粥谣”。
“每一页的音频都要不一样,”他戴着耳机说,“画粥锅的页,就多放粥沸腾的‘咕嘟’声;画马灯的页,就留马灯芯的‘噼啪’声,星娱的音频只会通篇放合成音乐,哪会这么细。”
夏晚晴坐在土灶旁,给绘本写前言——没写复杂的句子,只记孩子们的原话:“马灯照得粥锅暖,画里的爸妈笑弯弯;田埂长,思念远,我们的戏,飘天边。”字里行间带着粥香和夜戏的暖,比星娱雇人写的“文艺文案”更戳心。
可上午十点,周曼就刷到星娱的新通稿——“顶流联名乡野绘本上线!全彩印刷,AR互动,带你沉浸式体验乡野风情!”
通稿里的绘本封面,印着明星穿着假泥外套的照片,里面的插图全是电脑绘制的,马灯亮得刺眼,粥锅干净得像新的,连孩子们的画都被改成了“卡通版”,软乎乎的没了棱角。
“连画里的马灯都要P亮,”张武生凑过来看通稿,皱着眉说,“当年槐巷戏台的马灯,哪有这么亮?昏黄的光才显暖,他们这是不懂戏,也不懂乡野。”
陈老人也跟着说:“他们的AR互动,无非是点一下冒明星头像,哪像咱们的音频,点一下能听到蛙鸣,像回到昨晚的草棚。”
网友的吐槽很快就来了——有家长晒出川晴团队的绘本初稿照片(林野发的预热图),对比星娱的绘本:“左边的蜡笔涂痕能摸到温度,右边的电脑画像塑料花”“川晴的绘本扫二维码能听真蛙鸣,星娱的只能看明星耍帅,高下立判”。
团队没理会,继续打磨绘本。凌薇把林野拍的马灯照片,和孩子画的马灯拼在一页,左边是真实的灯芯黑痕,右边是蜡笔涂的晕光,中间用细麻绳的图案连接;
陆哲给这一页配的音频,开头是马灯芯的“噼啪”声,接着是孩子的画外音:“马灯照得粥锅暖,叔叔喝了不孤单。”
中午时,绘本初稿打印出来了——纸选的是糙糙的牛皮纸,摸起来像草棚的茅草;每页都夹着一片压干的槐树叶(凌薇早上从田埂捡的),带着淡淡的清香;最后一页留白,印着“你的乡野故事,写在这里”,让读者能自己画、自己写。
村民们围过来看,大叔摸着绘本里自己喝粥的照片,笑着说:“这画里的我,裤脚还沾着泥,跟真的一样!”
有个大娘翻到孩子们递画的页面,突然红了眼:“我家娃也在外地打工,要是能看到这绘本,肯定会想家。”
周曼立刻联系印刷厂:“纸要保持牛皮纸的糙感,槐树叶每本都要手工夹,音频二维码要印在槐树叶旁边,像藏着的小秘密。”
印刷厂的人笑着回复:“你们这绘本,比星娱那些批量印的用心多了,我们肯定按你们的要求来。”
下午,星娱的绘本预售数据曝光——上线三小时,销量还没破千,评论区全是“等川晴的真绘本”“这塑料感的绘本,给孩子看都嫌假”。
他们慌了,赶紧发通稿说“绘本将加入真实乡野元素”,可网友扒出来,所谓的“真实元素”,只是在页脚印了张网上找的田埂照片,连泥点都是P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