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川站在博物馆的“声音互动区”,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久久没有挪动脚步。他的目光紧盯着眼前的调音台,上面正播放着各种老物件的录音。
纺车的“嗡嗡”声、绣线穿过布面的“沙沙”声、苏阿婆翻账本的“纸页摩擦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段尚未完成的老巷旋律,带着岁月的痕迹,在空气中缓缓流淌。
陆哲站在调音台旁,专注地整理着这些录音。他的手指在调音台上轻轻跳动,仿佛在弹奏一首无声的乐曲。
突然,岳川像是被某种灵感击中,他猛地按下暂停键,声音戛然而止。
“咱们把这些声音做成系列音频剧吧。”岳川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兴奋。
周曼恰好走进房间,她的手中还拿着企业团建的反馈表。听到岳川的话,她不由得一愣:“音频剧?是那种只有声音没有画面的?”
岳川点了点头,他的指尖划过调音台上的录音文件,仿佛这些声音已经在他的脑海中编织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每一集讲一个老物件的故事,用真实的声音当背景音。”岳川解释道,“比如纺车那集,就用星娱员工捐赠的纺车录音当主线,再让夏晚晴配苏阿婆的回忆旁白,让听众‘听着声音就能看到画面’。”
没人知晓,这个构想源自他前世地球的“声音纪录片”。
那些靠环境音、人物口述构建沉浸式体验的作品,被他拆解成贴合团队IP的形态:以博物馆的老物件为故事载体,用之前积累的真实录音为音效基底,连旁白脚本都照搬老物件主人的口述逻辑,只是换了“音频剧”的包装,伪装成“从老巷声音里提炼的创意”。
夏晚晴立刻拿起苏阿婆的账本录音试配:“那年绣坊的栀子花开得最盛,张阿妹蹲在门槛上绣枕套,线用完了就喊我,我从藤箱里翻出那缕绿线,她笑得眼睛都眯了……”
她的声音刻意放得轻柔,带着点老人口述的松弛感,和录音里苏阿婆的原声渐渐重合。
陆哲悄悄把夏晚晴的配音混进纺车声里,瞬间有了“祖孙隔空对话”的沉浸感,“星娱要是做这个,肯定让顶流用偶像剧腔配音,哪有这种贴故事的松弛感”。
凌薇轻轻地从背包里掏出平板电脑,然后熟练地打开绘画软件。她的手指在屏幕上灵动地舞动着,仿佛在弹奏一首优美的钢琴曲。
她的目光专注地落在屏幕上,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迟疑。她并没有像其他设计师那样,去设计那些华丽的明星头像,而是将每个老物件的特写都印在了海报的中央。
纺车的木质纹理在她的笔下显得格外清晰,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木头的质感和岁月的痕迹;
账本的泛黄纸页则透露出一种古朴的气息,让人不禁想起过去的时光;
而那双布鞋的针脚更是细腻入微,每一针每一线都充满了生活的温度。
在这些老物件的旁边,凌薇用小字仔细地标注着:“声音素材来源:2024年X月X日苏阿婆捐赠”。这些字虽然不大,但却足以让人们一眼就明白这些声音的出处,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和情感。
“星娱的海报只会堆砌那些顶流的名字,”凌薇一边画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但我们的海报要让听众一眼就知道‘这声音从哪来’,这比任何流量都更有说服力。”
她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充满了自信和决心。她相信,这样的海报一定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让人们对这个音频剧产生浓厚的兴趣。
林野扛着相机,对着老物件拍“声音可视化”素材——他给纺车拍了段慢镜头,记录纺线转动的轨迹;
给账本拍了纸页翻动的特写,连上面的墨点都清晰可见
这些画面会剪成音频剧的“视觉预告”,配合陆哲的音效,让听众在听之前先“看到声音的样子”。
“之前星娱的音频剧预告,全是明星对着镜头念台词,”他对着镜头说,“咱们的预告,老物件自己就是‘主角’。”
周曼当天就对接了音频平台——对方原本在跟星娱谈“顶流音频剧”合作,听了岳川团队的方案,立刻把档期空了出来:“你们的‘真实声音 老物件故事’太特别了,比星娱那种‘流量配音 罐头音效’有记忆点。”
她挂了电话,拿着平台的需求表对团队说:“平台要先听样片,咱们选‘纺车故事’当样片,夏晚晴负责旁白,陆哲混音效,凌薇做海报,林野拍视觉预告,三天后交。”
可第二天,星娱的音频剧通稿就炸了——“顶流云集《星光之声》音频剧!百亿流量保驾护航,顶级音效团队制作!”
通稿里写着“剧情改编自热门小说,顶流配音员全程在线,音效采用好莱坞级合成技术”,还放了段样片片段——明星用夸张的情绪念台词,背景音是明显的罐头音效,连“纺车声”都是电子合成的,僵硬得像机器人转动。
“这哪是音频剧?就是顶流的‘声音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