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里的中国》陕北特辑播出当晚,全网播放量突破三亿。
节目里,老艺人抱着三弦,岳川弹着电吉他,两人站在黄土坡上合唱改编版《山丹丹》。
老艺人沙哑的嗓音混着电吉他的嘶吼,像黄土高原的风裹着火焰,镜头扫过台下年轻人跟着跺脚的画面,弹幕里满是“破防”的感叹。
“这才是真正的乡音!土得掉渣,又燃得发烫!”
“我爷爷是陕北人,看节目时跟着唱,眼泪都下来了,说这才是他小时候听的调子。”
“求岳川把这首歌放进《红色记忆》专辑!太适合循环了!”
节目组趁热打铁,在陕北举办了一场“乡音演唱会”,老艺人成了新晋网红,演出门票被抢空,连带着当地的民俗旅游都火了——游客们抱着吉他,跟着老乡学唱《山丹丹》,窑洞民宿的订单排到了三个月后。
岳川从陕北回来时,手里多了个布包,里面是老艺人送的三弦,琴身上刻着“土洋结合,声声不息”。他把三弦带到古籍修复室,周明轩和林小满正对着一堆残页发愁。
“这是元代的《乐府诗集》残卷,”林小满指着纸上模糊的字迹,“有几句曲牌名能认出来,可调子早就没了。”
岳川拿起三弦,拨了个简单的和弦:“试试这个调,元代的民间小调多是五声音阶,和陕北的三弦调有点像。”
他随口哼起一段旋律,周明轩眼睛一亮:“对!就是这个感觉!我用音频软件把旋律复原试试!”
半小时后,电脑里传出合成的曲调,配上林小满念出的残句“清风半夜鸣蝉,明月别枝惊鹊”,竟有种跨越时空的和谐。
“成了!”林小满激动地拍桌子,“这是现存最早的《西江月》曲谱!咱们把它放进《破壁人》的最新章节里吧!”
《破壁人》更新后,这段“古籍复活”的情节成了热搜。出版社紧急加印《破壁记:那些被找回的文化碎片》,首印一百万册三天售罄,二手书平台甚至炒到了原价三倍。有中学老师在微博晒出教案,把书中的诗词编成了音乐课教材,配着岳川改编的旋律教学生唱。
“以前学生觉得古诗词枯燥,现在跟着吉他弹唱,背得比谁都快。”老师的配文里,附了段教室里齐唱《西江月》的视频,稚嫩的声音混着吉他声,格外动人。
老吴打来电话时,语气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番茄要搞‘文化创作大赛’,主题是‘给老东西换新装’,参赛者可以改编诗词、复原古乐、重绘古画,你当评委长怎么样?冠军奖金一百万,还能签约平台当独家创作者!”
“可以,”岳川想起陕北的老艺人,“再加个‘民间艺人扶持计划’,大赛里表现好的民间创作者,由平台出资帮他们开工作室。”
“这主意太棒了!”老吴立刻拍板,“我马上让人拟方案,下周官宣!”
挂了电话,夏晚晴发来消息,说她正在苏州录制戏曲综艺《粉墨登场》,想请岳川为昆曲《牡丹亭》写段新编配乐,“用电子合成器混搭笛箫,让杜丽娘的‘梦’既有古韵,又有现代感”。
“昆曲的水磨调本身就软,”岳川回复,“加段钢琴前奏,像月光洒在花园里,再用电子鼓点表现‘梦的跳动’,应该能成。”
夏晚晴秒回:“等你过来,现场合奏试试。”
苏州的昆曲传习所里,夏晚晴穿着戏服,正跟着老艺人学水袖。岳川抱着合成器坐在旁边,听着笛箫奏出的《游园惊梦》选段,指尖在琴键上轻轻跳跃,加入一段空灵的电子音效,像梦境里的光影流动。
“就是这个感觉!”夏晚晴放下水袖,眼睛发亮,“杜丽娘的梦,本就该这么缥缈又热烈。”
老艺人看着他们合奏,捋着胡须笑:“以前总怕年轻人不爱听昆曲,现在才明白,不是他们不爱,是我们没让他们听见‘懂’的调子。”
节目播出后,新编《牡丹亭》成了爆款,年轻人穿着汉服去剧场打卡,甚至有人把“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编成了rap,在短视频平台刷屏。
戏曲学院的招生咨询电话被打爆,老师说“这是建校以来最火的一年”。
岳川从苏州回来,刚进家门就被周曼堵住,手里举着一份烫金邀请函:“全国非遗保护中心的年度盛典,想请你做总导演,主题是‘非遗新声’,让剪纸、皮影、苏绣这些老手艺,和音乐、舞蹈、数字技术结合,搞一场‘会动的非遗展’。”
“皮影戏可以配摇滚,”岳川接过邀请函,眼睛发亮,“剪纸做成LED灯箱,随音乐变换图案,苏绣的纹样投影在舞台上,让舞者在‘绣品’里跳舞。”
周曼翻着他迅速写满的策划案,咋舌:“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总能把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凑到一起,还这么和谐。”
“因为它们本来就该在一起,”岳川指着窗外,“就像老槐树的根,得扎在新土里,才能长出新枝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