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的电影剧本初稿摆在川晴工作室会议桌上时,空气里带着微妙的张力——剧本里“东方母亲”的角色被塑造成刻板的“严厉家长”,与龙国家庭里“含蓄的温柔”相去甚远。
詹姆斯坐在岳川对面,摊开手解释:“在好莱坞的叙事里,家庭冲突需要强烈的戏剧感,我以为这样能让观众有共鸣。”
岳川没直接反驳,而是起身拿了张老照片——是林野拍的滨江老街王爷爷家的团圆饭:王爷爷把鸡腿夹给孙子,自己啃着骨头,眼神却带着笑;
王奶奶在厨房忙碌,围裙上沾着面粉,却偷偷对着客厅的方向乐。
“这才是龙国的家庭,”岳川指着照片,“冲突藏在‘没说出口的话’里,比如母亲默默给孩子缝补的衣服,父亲偷偷存的学费,这种‘不张扬的爱’,比激烈的争吵更有力量。”
夏晚晴递过一杯刚泡的老街绿茶,轻声补充:“我妈妈以前总说‘多吃点’,其实是怕我在外面饿肚子;她从不夸我,但会把我的获奖证书都藏在抽屉里,这就是我们的‘母亲’。”
詹姆斯端着茶杯,看着照片里的烟火气,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好像懂了,不是没有冲突,是冲突的解法藏在‘温柔里’。”
周曼立刻抓住机会,安排詹姆斯住进滨江老街的民宿:“接下来三天,您跟着王爷爷体验生活——早上一起去买菜,中午帮王奶奶择菜,晚上听老街坊讲家庭故事,我让林野全程记录,这些素材能帮您调整剧本。”
林野扛着相机,当天就跟着詹姆斯去了菜市场,拍到王爷爷为了给孙子买新鲜草莓,跟摊主“讨价还价”的画面,詹姆斯看着镜头里的互动,忍不住笑出声:“这种细节,比剧本里的台词更有温度。”
与此同时,“老街音乐地图”苏城站遇到了难题——平江路部分老建筑要被拆迁改造成商业街区,当地居民联名请愿,却迟迟没有回应。
凌薇拿着居民递来的旧照片,眼眶发红:“照片里的乌篷船、石板桥、百年茶馆,都是苏城的根,拆了就再也没了。”
岳川看着照片里孩子们在河边追跑的画面,突然说:“咱们用‘音乐 影像’留住老街——拍一支《平江路谣》的MV,让居民当主角,把他们的故事唱进去,再发起‘用歌声护老街’的线上活动,让更多人关注这件事。”
陆哲立刻抱着吉他去了平江路,坐在河边的石阶上,听居民讲老街的故事——茶馆老板说“我爷爷就在这煮茶,现在每天还能看到老主顾来喝茶”;
乌篷船师傅说“我摇船三十年,看着孩子们长大”。他把这些故事写进《平江路谣》的歌词:“乌篷摇醒晨雾,茶馆飘着老卤,你说这路要改,我怕回忆迷路”,旋律里满是不舍。
夏晚晴录歌时,特意邀请了十位老街居民一起合唱副歌——老人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孩子的声音透着天真,混在一起格外动人。
林野的镜头捕捉到茶馆老板煮茶时颤抖的手,乌篷船师傅摇船时的背影,还有孩子们在石板路上奔跑的笑脸,这些画面都剪进了MV里。
凌薇则设计了“线上请愿”H5,用户可以上传自己与老街的故事,生成专属的“护街海报”,短短两天就有五十万人参与。
周曼对接了苏城文旅局和媒体,把MV和H5的数据递上去:“这些数据说明,老街不是‘旧建筑’,是居民的回忆,是城市的文化根脉。”
文旅局的领导看完MV,被居民的真情打动,决定重新规划改造方案,保留核心老建筑,只对部分设施进行修缮。
消息传来时,平江路的居民放起了鞭炮,拉着岳川的手说:“谢谢你们,保住了我们的家!”
詹姆斯在老街住了三天后,拿着修改后的剧本初稿来找岳川——“东方母亲”的角色改了:她会默默给留学的女儿寄家乡的茶叶,会在视频里说“家里一切都好”,却在挂了电话后偷偷抹眼泪;
父女冲突的解决方式,是父亲陪女儿修好了小时候一起做的木制玩具。
“这些细节都是从王爷爷家学的,”詹姆斯笑着说,“现在我懂了,东方家庭的‘共情’,藏在‘不说的温柔’里。”
岳川为电影写的主题曲《彼岸家书》,也在这时有了灵感——他用钢琴模拟西方的“思念”,用二胡表现东方的“乡愁”,两种乐器交织,像跨洋的对话。
夏晚晴唱到“茶叶还在飘,你说家乡好”时,声音里带着对“家”的眷恋,詹姆斯听了当场红了眼:“这首歌就是电影的灵魂,能让不同文化的观众都懂‘想家’的感觉。”
电影定名为《彼岸的茶》,开机仪式选在了滨江老街——王爷爷作为“文化顾问”坐在主位,詹姆斯特意给王奶奶递了杯绿茶:“谢谢您让我懂了东方的家庭。”
林野的镜头记录下这温馨的瞬间,凌薇设计的开机海报上,东方的茶碗和西方的咖啡杯放在一起,中间是一张跨洋的家书,满是“东西融合”的巧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