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晴工作室的会议桌被各种各样的文件铺满了,仿佛一片文件的海洋。
在这片“海洋”中,周曼面前摆放着一份滨江实验小学的“诗画进校园”活动流程表,这份流程表详细地列出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对应的时间节点。
上午9点,诗画课堂将正式开始,这是整个活动的重头戏之一。
周曼用不同颜色的笔将这个时间节点标注得格外醒目,以确保大家不会错过。接下来的10点半,陆哲将带来一场精彩的校园版歌曲演唱,为活动增添更多的艺术氛围。
下午2点,非遗竹编体验活动也将拉开帷幕,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每个环节后面都附上了对接人的联系方式,方便大家在活动过程中随时沟通和协调。
与此同时,凌薇正专注地盯着她的电脑屏幕,上面展示的是活动场地的设计图。
她精心地将教室后排改造成了一个“迷你诗画展区”,墙上贴着学生们可以互动的简笔山水轮廓,桌上摆放着已经裁好的空白宣纸和安全墨汁,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
而在林野的相机旁边,则堆积着一摞厚厚的校园素材拍摄清单。这份清单详细地列出了需要拍摄的内容,从学生们上课的瞬间到竹编体验的特写,每一个细节都被考虑到了,确保能够完整地记录下这次活动的精彩瞬间。
“我昨天跟实验小学的李主任确认过,”周曼推了推眼镜,指尖划过流程表,“活动当天会有3个班共120名学生参与,学校提供美术教室和礼堂,咱们需要提前半小时到场调试设备。
另外,市教育局会派媒体过来采访,我已经跟记者对接好,重点拍诗画课堂和非遗体验,避开学生的正面特写,保护**。”
岳川拿起桌上的“诗画教学手册”,这是他和夏晚晴熬夜编的,里面把《静夜思》《春晓》等简单诗词改编成了“画诗对照”版,比如“床前明月光”配着简笔的月亮和窗户,方便低年级学生理解。
“课堂上咱们分两组,”他看向夏晚晴,“你带一组教‘诗画互译’,比如让学生把‘春眠不觉晓’画成自己眼里的春天;我带一组教简单的吟唱,用拍手打节奏的方式,让他们觉得不枯燥。”
夏晚晴点头,翻出手册里的“学生作品模板”,上面有她画的卡通版“小鸟唱春晓”:“我还准备了小贴纸,学生完成作品就贴一个,鼓励他们多尝试——之前巡展时发现,孩子对色彩和故事更敏感,得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引导。”
陆哲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男人海洋》校园版的改编歌词,把“我的爱像一片海洋”改成了“我的梦像一片海洋”,旋律也调得更轻快。
“我打算在礼堂唱完这首歌后,加个‘梦想接龙’游戏,”他指着歌词里的“乘风破浪”,“让学生说自己的梦想,比如‘我想当画家’‘我想当老师’,最后一起合唱副歌,这样更有代入感。”
凌薇放下设计图,补充道:“我在礼堂的背景板上留了块‘梦想墙’,学生说完梦想可以写在便利贴上贴上去,林野到时候重点拍这块墙,后续可以做成校园活动的宣传素材。”
林野立刻在拍摄清单上画了个星号:“我会多准备几个备用镜头,确保每个孩子的梦想都能拍进去,就算没上镜,也会把便利贴的特写剪进花絮。”
活动前一天,周曼带着凌薇和林野去学校踩点——美术教室的桌子需要重新排列,留出中间的互动空间;
礼堂的音响有点杂音,周曼联系学校后勤,确认当天会更换新设备;“迷你诗画展区”的位置正好对着窗户,阳光会影响画稿展示,凌薇当场决定加一层半透明的纱帘,既不挡光又能保护画稿。
林野则拿着相机,在校园里拍了些空镜:操场的跑道、教学楼的爬山虎、教室的黑板报,打算剪进活动的预热短片里。
活动当天清晨,团队提前抵达学校。周曼忙着跟李主任确认最终流程,把画册和竹编半成品搬到指定位置,又跟媒体记者对接采访动线,避免打扰学生;
凌薇带着两个志愿者,快速布置“迷你诗画展区”,把岳川和夏晚晴的作品挂在中间,周围留出空位放学生的作品;林野架好相机,在美术教室和礼堂各设了一个固定机位,自己则拿着手持相机,准备抓拍动态瞬间。
9点整,诗画课堂开始。夏晚晴拿着“小鸟唱春晓”的模板,问台下的学生:“大家觉得春天是什么颜色的?”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手:“是粉色的,因为桃花是粉色的!”夏晚晴笑着点头,把粉色颜料推到她面前:“那你就把粉色的春天画进你的诗里吧。”
另一边,岳川教学生用拍手打节奏,“床前明月光”拍三下,“疑是地上霜”拍两下,学生们拍着手,跟着他一起哼唱,教室里满是清脆的童声。
周曼在教室后排,悄悄统计着学生的参与度,时不时跟李主任交流:“您看这个孩子,之前说不喜欢画画,现在都主动举手要颜料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