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晴工作室的长桌上,铺展着一卷洁白如雪的宣纸,仿佛一片宁静的湖泊,等待着画家的笔触去描绘它的波澜壮阔。
这卷宣纸是岳川特意从文化用品店精挑细选而来的生宣,它质地柔软,吸墨性极佳,就像一位温婉的女子,能够恰到好处地吸收墨汁的韵味,为山水画作增添一份灵动之美。
在宣纸的旁边,整齐地摆放着几支狼毫笔,它们的笔锋锐利而富有弹性,宛如战士手中的长枪,随时准备在宣纸上挥洒出激昂的线条和墨色的韵律。
砚台里,磨好的墨汁宛如一汪深邃的湖水,泛着微微的光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诗意和画意。
而在这一切的旁边,还压着一本略显陈旧的《唐诗宋词选》,它的书页已经被翻阅得有些卷曲,显然是主人常常翻阅的缘故。
此刻,这本书被翻开到王维的《山居秋暝》那一页,书页上用铅笔勾勒着一幅小小的山水草稿,虽然只是简单的几笔勾勒,但已经能够让人感受到那山水之间的清幽与宁静。
“市里的‘诗词书画展’下个月就要开展啦,”凌薇手中拿着展讯,指着上面的要求说道,“主办方希望我们能出一组‘诗画同源’的作品。”
她的声音清脆而明快,就像春天里的第一声鸟鸣,给整个工作室带来了一丝生机与活力。
“要将诗词、绘画和音频完美地结合起来,”凌薇继续解释道,“比如根据一句诗句,画出一幅与之相呼应的画作,再配上一首对应的吟唱或者器乐演奏。这样一来,观众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画作,还能听到动人的音乐,更能领略到诗词的深远意境。”
岳川听着凌薇的介绍,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创作的冲动。他看着桌上的宣纸、狼毫笔和那本翻旧的《唐诗宋词选》,仿佛已经看到了一幅幅精美的诗画作品在他的笔下诞生。
周曼坐在窗边的古筝前,指尖在弦上轻轻拨了个音,试的是一首新的古曲旋律——其实是岳川“偶然想到”的《高山流水》,他只说“某天夜里突然记起一段老调子”,让周曼帮忙整理成谱。
“这曲子的旋律太贴‘空山新雨后’的意境了,”周曼对着谱子琢磨,“不用加其他乐器,纯古筝弹,像山泉水流过石头的声儿,干净得很。”
林野扛着相机,正拍夏晚晴握着画笔的样子——她刚蘸了墨,笔尖悬在宣纸上方,还没落下,眼神专注地盯着《山居秋暝》的诗句。
“我打算拍个‘诗画创作’短片,”他对着镜头说,“就拍晚晴根据诗句画画、岳川写题跋、周曼弹古曲的过程,不用加旁白,让画面和声音自己说话。”
岳川正对着《山居秋暝》琢磨题跋的位置,听到凌薇提到展讯,抬头说:“咱们选五首诗,每首诗对应一幅画、一段音频——《山居秋暝》配古筝曲《高山流水》,《枫桥夜泊》配琵琶曲,《静夜思》配竹笛,再选两首给流行吟唱留着,比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适合晚晴的声线。”
夏晚晴终于落下第一笔,墨色在宣纸上晕开,画出远山的轮廓。“我画山水总把握不好留白,”她看着纸上的远山,有点不满足,“像之前唱《题都城南庄》,总找不到‘人面不知何处去’的空灵感。”
岳川走过去,拿起笔在远山旁添了几笔淡墨,成了一片朦胧的云:“留白就像唱歌的气口,要给观众留想象的空间,你看这样,山在云里藏一半,就有‘空山’的感觉了。”
这时,凌薇的手机响了,是之前合作过的歌手苏晓打来的——她刚发了首单曲反响一般,听说岳川能写“有共鸣的流行歌”,想求一首新歌。
“苏晓说她想走抒情路线,最好是能让人想起青春往事的调子,”凌薇挂了电话,看向岳川,“咱们之前攒的流行歌里,有没有适合她的?”
岳川想了想,从抽屉里拿出一张谱纸——是他“整理”的地球经典流行曲《后来》,旋律简单却共情力强。
“这首曲子的歌词和旋律都贴青春遗憾,”他把谱纸递给凌薇,“苏晓的声线偏细腻,唱‘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这句肯定能戳人,不用改,原曲的劲儿正好。”
周曼凑过来看了眼谱纸,点头说:“这曲子不用加复杂编曲,就用吉他和钢琴伴奏,突出人声,像说话一样自然,跟咱们之前给晚晴做的流行歌风格区分开,也符合苏晓的路线。”
下午,夏晚晴继续画《山居秋暝》的画,岳川在旁边写题跋,墨汁落在宣纸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字迹刚劲,和夏晚晴的淡墨山水相映成趣。
周曼则在古筝前练《高山流水》,弦音时而湍急如瀑,时而平缓如溪,林野扛着相机,把画纸、题跋、弦音都收进镜头里,连夏晚晴蘸墨时指尖的墨痕都拍得清清楚楚。
苏晓也来了工作室,拿着《后来》的谱纸,坐在钢琴前试唱。她的声音带着点淡淡的伤感,唱到“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时,眼里悄悄红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