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国科技园区的全息实验室里,岳川戴着先进的神经交互设备,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虚拟世界。
他的指尖轻轻划过虚拟空间的青砖,如同在创造一件艺术品,而眼前的“元宇宙非遗街”也正随着他的动作一点点地成形。
在这条虚拟的街道上,老裕泰茶馆的木格窗透出温暖的灯光,仿佛能听到里面传来的欢声笑语。
李叔的虚拟形象站在门口,手中拿着铜哨子,热情地招呼着过往的客人。
街对面的“评弹戏台”上,夏晚晴的数字人优雅地抱着三弦,用婉转的嗓音唱着《古今辙》里的新编弹词,那悠扬的旋律在空气中回荡,让人陶醉其中。
再往前走,是林野设计的“竹编工坊”。
在这里,玩家可以使用全息竹篾,发挥自己的创意,编织出各种迷你机甲。
这些机甲不仅造型精美,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完成的作品会自动同步到《神话代码》的游戏背包中,为玩家带来更多的游戏乐趣。
然而,正当岳川沉浸在这个充满生机和创意的虚拟世界时,技术总监老王的声音突然传来:“韩流的‘元宇宙偶像城’已经吸引了上亿用户。”
他调出了数据面板,上面显示着令人咋舌的用户数量和盈利数据。
老王接着说:“他们靠虚拟演唱会和偶像互动赚得盆满钵满,而我们的非遗街,虽然有独特的文化魅力,但会不会进展得太慢了?”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担忧,毕竟在竞争激烈的元宇宙市场中,速度往往决定了成败。
岳川摘下设备,指了指刚生成的“节气互动区”——立春那天,虚拟街的柳树会飘起《星尘纪》里的星尘粒子;端午时,玩家能和AI屈原对弈,棋子是粽子造型的密码块。“慢才是根。”
他点开用户测试反馈,有玩家留言:“在虚拟茶馆学拓碑时,系统突然弹出爷爷的老照片——原来他年轻时也爱琢磨这些,瞬间破防了。”
夏晚晴的团队正在给非遗街加“声景皮肤”:雨天时,青石板的“笃笃”声混着《暗涌》里的茶漏滴水;雪夜则叠着《侠客行》的竹箫音。
“每个声音都有来源。”她调出音频工程文件,“你听这叫卖声,是用李叔的‘枣糕吆喝’做的基础采样,加了点电子合成,像老调子在元宇宙里长了新翅膀。”
在测试阶段,玩家们的数据表现简直超乎想象!
其中有海外华人在“评弹戏台”中流连忘返,连续听了整整三个小时。
这位华人激动地表示:“这里的虚拟三弦的颤音,比现实里的录音更加逼真,仿佛让我回到了外婆生前弹奏的那一刻。”
不仅如此,中学生们也在“甲骨文工坊”里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团队协作能力。
他们自发组队,共同破译密码,将《星尘纪》中的星图坐标巧妙地编成了虚拟灯谜,让人眼前一亮。
更令人惊喜的是,竟然有非遗传承人主动申请入驻,希望能够将濒临失传的“锡器锻造”技艺通过交互体验的方式传承下去。
当玩家们挥舞锤子时,全息火花会如魔法一般幻化成古籍里的器物纹样,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体验。
面对如此出色的测试成绩,韩流科技公司迅速做出反应,宣布即将推出“元宇宙文物复刻计划”。
然而,当人们仔细观察宣传图时,却发现了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细节。
三星堆面具的虚拟形象竟然被加上了偶像化的眼线,而青铜神树的枝丫上则缠绕着荧光灯带,这与原本庄重古朴的文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们还是老套路。”林野翻着对方的设计稿,把虚拟竹编工坊的细节调得更细——竹篾的纹理严格对应《天工开物》的“杀青法”,玩家编织时,系统会自动播报“当年竹匠要在清明前伐竹,才能保证韧性”。
冬至这天,现实中的胡同与元宇宙非遗街同步举办了“古今节庆展”。
线下,李叔教孩子们用槐树叶汁染糯米,蒸出的团子透着淡绿,像把春天包进了冬天;线上,玩家组队在虚拟茶馆包“星尘饺子”,馅料是《星尘纪》里的“黑洞能量块”,咬开时会爆出全息星图。
夏晚晴带着直播设备穿梭在两个场景:镜头先拍线下评弹艺人弹《茉莉花》,切到元宇宙时,数字人正用全息琴弦弹出同款旋律,背景是《诸子百家》动画里的“稷下学宫雪景”。
直播间的弹幕炸了:“刚在虚拟街学了‘七弦琴调弦’,转头就看见奶奶在阳台调她的老古筝,原来手法一模一样!”
岳川在虚拟街的“时空邮局”里,给未来的自己写了封信。系统自动匹配了十年前的旧照——那时他还在茶馆的八仙桌上写《胡同里的灯》初稿,雪团蹲在旁边踩脏了半页纸。
“元宇宙不是逃避现实的地方。”
他把信投进青铜鼎造型的邮筒,“是让传统找到新的生长土壤,让年轻人知道:你玩的虚拟竹编,你听的数字评弹,都连着实实在在的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