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举义后,江屿并未冒进。
根基不稳的扩张如同沙上筑塔。
江屿采取了“稳步蚕食,消化巩固”的策略,其后的数月,各项工作密集展开。
对内巩固是首要任务。
军队规模因吸收部分俘虏和大量踊跃参军者而急剧膨胀,原有的“保安总队”名号已不合时宜。
在县衙大堂召开的军事会议上,江屿宣布正式成立“郯城自治保卫军第一旅”。
旅部下辖三个步兵团,每个团定额一千二百人,设团长、团副;
一个骑兵营,辖四个骑兵连;一个炮兵连,集中使用现有的四门山炮和十余门迫击炮;
另设警卫连、侦察连、工兵连等直属部队。
江屿设立了参谋部,负责作战筹划、情报收集与训练考核;
设立政治部,负责士兵的思想教育、文化扫盲、军纪监督以及与民众的关系协调;
设立后勤部,统筹粮饷、被服、弹药、医疗等事宜。
宁可金因功绩和忠诚,被任命为第一团团长,其他老部下也分别担任了营团级主官。
同时,江屿下令从部队中遴选有一定文化基础、作战勇敢、头脑灵活的士兵,开办短期军官教导队,由他和有经验的军官授课,快速培养基层军官,以填补迅速扩编带来的职位空缺。
为支撑军队和政权运作,江屿下令张贴招贤榜,明文招募各类人才。
布告贴出后,陆续有人前来投效。
其中有一位名叫徐翰文的落魄老秀才,精通算术舆图,被安排进参谋部负责文书和简易地图绘制。
一位原暨南机器局的老师傅李德胜,擅长机械维修,被派去负责军械维护和组建修理所。
最难得的是,一位名叫赵振华的的中年人曾于汉阳兵工厂当过多年技工,因战乱流落至此,他的到来极大加强了秘密军工坊的技术力量。
这些人被给予优厚待遇和相应职位,迅速融入到江屿的体系中。
地方治理进一步深化。
农业方面,由县府出资,批量订购了新式犁铧、耙具等农具,以成本价卖给或租给农户。
引进的“金皇后”玉米种子和“齐穗”小麦种子,在划出的试验田里长势良好,引得周围农民纷纷围观询问。
水利工程动员了更多人力,疏浚了境内两条主要河流的淤塞河段,新建了十余处堤坝和引水渠。
商业上,颁布了新的《商事条例》,明确规定除固定的、较低的商业税外,不得再征收任何杂捐,
并由保卫军巡逻队负责维持市面秩序,打击地痞流氓的勒索,商贩们的经营环境明显改善。
一套以土地收益和工商税为主的、统一的税制建立起来,征收过程公开,
避免了以往官吏的从中盘剥,民众的负担显着减轻,政府的财政收入反而因经济发展而稳步增加。
山谷中的秘密军工坊在赵振华的主持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赵振华带着一批挑选出来的铁匠和学徒,按照江屿提供的思路和详细的图纸,反复试验。
他们砌起了专用的锻炉,制作了简易的冲压模具和夹具。
利用收购来的废铁、铜元以及通过秘密渠道购进的化工原料,首先解决了黑火药的稳定配比和颗粒化问题。
随后,利用改造后的冲床,他们成功压制出了第一批铸铁弹体,虽然粗糙,但能用了。
拉火管的制造最为困难,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终用铜帽、火柴药和细绳勉强实现了延时发火。
最终,第一批土制手榴弹试爆成功,虽然哑火率不低,爆炸破片也不均匀,但炸人是没有什么问题。
同时,子弹复装线也升级了,回收的弹壳经过清洗、整形,重新压入自制的黑火药弹头和底火,威力和精度已经靠近原装子弹,极大缓解了训练和低强度战斗的消耗压力。
军工自产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跨越。
在内部逐渐夯实的同时,对外扩张谨慎地开始了。
时间过去了三四个月,第一旅完成了初步整训,并通过清剿辖区内及周边的小股土匪锻炼了队伍,磨合了指挥体系。
江屿选择的第一目标是邻近的费县。
该县同样贫瘠,但地理位置重要,是通往南部山区的门户,且守军只有一个团的省军留守部队,装备差,士气低落。
战前,侦察连对费县城防、兵力部署、军官情况进行了详细摸底。
进攻发起是在黎明时分,炮兵连首先用仅有的几门炮对城墙薄弱处和城门进行了短促炮击,虽然造成的破坏有限,但心理威慑极大。
紧接着,第一团主力在机枪掩护下发起佯攻,吸引守军注意力。
而第二团一个精锐营则在提前收买的城内线人接应下,从一段年久失修的城墙处秘密攀爬潜入,突然出现在守军背后。
守军顿时大乱,营长试图抵抗,被当场击毙,剩余士兵大多跪地投降。战斗过程短促而高效,费县县城当日即被攻克。
占领费县后,江屿并未急于向下一个目标进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